一场由AI引爆的电力需求盛宴,正因行业龙头的一席“谨慎”言论而遭遇寒流。
作为AI电力基础设施热潮中的核心受益者,GE Vernova周三公布的季度业绩超出预期,但首席执行官Strazik在电话会议中关于产能扩张的表态不够坚决,并透露电力和电气化业务的资本支出将在明年见顶,这暗示增长周期可能比部分投资者预期的更短。
这番言论令市场神经紧绷。GE Vernova股价在盘中一度暴跌9%,创下六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最终收跌超过1.5%,市值一日蒸发。这股抛售潮迅速蔓延至整个AI供电概念板块,同行Vertiv Holdings Co.和Eaton Corp.股价分别一度下跌6.9%和5.3%。
"考虑到我们所处的市场环境,每一句评论都在被密切关注,"晨星公司股票分析师Brett Castelli表示。他指出,Strazik的部分评论"可能被解读为略显谨慎,而非'一切都在向上向好,没有人能获得足够的产能'"。
市场的剧烈反应凸显出,在经历了股价大幅上涨后,投资者对任何可能预示增长放缓的信号都变得极度敏感,预期管理已成为决定该板块股价走向的关键。
电话会议两大"谨慎信号"引发抛售
触发此次抛售的核心,是投资者对Strazik在电话会上言论的解读。在AI电力需求空前高涨、公司订单应接不暇的背景下,市场原本期待管理层释放更为激进和乐观的信号。
晨星分析师Castelli指出,Strazik的两个表态让投资者感到不安。
首先,当被问及在订单达到特定门槛时是否会扩大生产能力时,Strazik的回答并非百分之百的肯定。其次,他预计电力和电气化业务的资本支出将在明年达到顶峰,这暗示着增长轨迹可能比一些观察家预期的更短。
Castelli表示:“投资者正在寻找任何可能表明增长放缓或温和的评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每一句评论都会被密切关注。对于一个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超过70%的公司而言,任何与“一路向好”叙事不符的信号,都足以引发投资者的获利了结。
Jefferies分析师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于AI供电概念股,“需求承诺过高、产能价格正常化、政策反复”等看空情形始终存在。
财报亮眼,但火爆订单难敌高涨预期
GE Vernova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实际上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得益于其电力设备订单同比飙升55%的强劲表现。
具体数据显示,公司电力业务订单同比增长50%至78亿美元,电气化业务订单更是猛增102%至51亿美元。其燃气轮机积压订单和预订量也从55吉瓦增长到62吉瓦。
Strazik本人也表示,燃气轮机价格正在“加速”上涨,预计在未来一年内转化为订单的预订利润率也在改善。
然而,强劲的业绩并未转化为股价的上涨动力。
公司维持了2025年的业绩指引而没有上调,这令部分期待更高的投资者感到失望。Melius Research分析师Rob Wertheimer对此评论称,报告中“没有任何负面消息”,但对于一只在过去一年里股价翻倍的股票来说,“期望的门槛被设得太高了”。
科技巨头需求强劲,与OpenAI CEO频繁会面商讨电力需求
尽管高管言论引发市场忧虑,但来自科技巨头的真实需求依然强劲。
Strazik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过去几周已与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关系“在持续演进”,讨论重点围绕OpenAI的电力需求,包括发电和电气设备。
据报道,GE Vernova已迅速成为包括OpenAI、甲骨文、英伟达、谷歌和XAI在内的几乎所有主要超大规模数据中心(hyperscaler)的关键电力设备供应商。
数据显示,今年迄今,来自这些科技巨头的电气设备订单已达9亿美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600万美元。Strazik预计,加上第四季度的订单,来自该客户群的订单额将“在方向上翻倍”。
Strazik同时确认,公司的发电产能已基本售罄,订单已排至2028年。而从订单结构看,科技巨头的影响力正快速提升。虽然目前约90%的涡轮机订单来自公用事业等传统客户,但在处于开发早期的付费预订客户中,科技巨头的份额已占到约三分之一。Strazik表示:“这开始向你说明市场的走向。”
历史教训下的谨慎扩张
Strazik的谨慎表态,并非毫无根据的悲观,其背后是整个重型燃气轮机行业对历史教训的深刻记忆。
,GE Vernova、西门子能源和三菱重工这三家主导行业的巨头,都对20年前互联网泡沫破裂引发的行业灾难心有余悸。
历史背景资料显示,在2000年代初,市场对电力需求的过度乐观预测导致了燃气电厂建设狂潮,最终随着泡沫破裂而一地鸡毛,制造商深陷产能严重过剩的泥潭。
西门子能源CEOChristian Bruch曾直言:“这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未来也仍将是周期性的。”三菱电力美洲公司CEO Bill Newsom也坦言,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分辨需求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不是”。
正是基于对行业周期的敬畏,三大巨头在面对此轮AI带来的“泼天富贵”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有限度的谨慎扩张,以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