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第138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在这场中国规模最大的贸易展会上,许多出口商都注意到了一种悄然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尤其是来自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客户,正积极主动地提出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订单。
一家柴油发电机制造商的代表人表示,过去两年,该公司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明显增长。据她介绍,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的客户都主动要求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这取决于客户的偏好”。目前人民币结算订单已该占公司出口总额的10%至20%,高于去年的个位数。
中国建设银行在今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受国际地缘变化、关税壁垒以及美元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新兴市场逐步减少在国际交易中对美元的依赖,转而使用本地区货币进行贸易和投资结算,这促进了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频率。
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年美元在全球南方经济体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8%,较2020年下降7个百分点,为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对全球南方的脆弱经济体来说,对美元的依赖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结构性脆弱性,因为每当美联储调整利率时,其连锁反应都会波及到本国,这让其经济稳定与美国的经济决策捆绑在一起。
在此背景下,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开始在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加强合作,减少美元的使用,并在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
除了新兴市场的需求大幅增长外,印度和俄罗斯也有类似的趋势。这些地区的买家过去主要从欧美采购传感器,然而随着产业升级,中国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他们已经转向购买中国制造的传感器产品,并且扩展到医疗保健、石化和机器人技术领域。
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金融中的使用。根据中国银行6月份发布的《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去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约为64.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在64.1万亿元中,2024年经常账户人民币结算额达6.3万亿元人民币(88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额达12.4万亿元人民币(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