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徐兵
进入10月,上市公司掀起新一轮股份回购潮。中远海控、九安医疗、奥比中光、华新水泥等密集出手,用真金白银传递信心、托稳股价。短短几个交易日,10余家公司宣布回购计划,金额从数千万元到10余亿元不等。与其说这是护盘,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市值管理理念的升级——从被动应对市场波动,转向主动维护企业价值。
过去,上市公司更多把市值管理理解为股价管理,往往在市场低迷时,临时出手稳一稳。如今,随着资本市场生态逐步改善、监管层鼓励公司完善股东回报机制,市值管理正从应急工具转向战略工程,股份回购则成为有力抓手。中远海控、九安医疗在公告中都提到“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这一表述的背后,实质上是企业管理层对自身资产质量与市场定价偏差之间的再平衡。通过回购,企业以资本运作手段修正市场预期,这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市值管理逻辑。
从实践看,本轮回购潮呈现两个新特征。一是主动化。不少企业并非在股价剧烈下跌后才出手,而是在估值偏离初期即启动回购,显示出更高的市场敏感度与前瞻性。奥比中光、富士莱等公司在年内多次实施回购,中远海控更是一年三轮、A+H股齐动。这种做法,意味着企业已将市值管理纳入常态化决策体系,不再依赖短期刺激,而是通过连续回购、注销、股权激励等方式,形成“稳定市值—提振信心—吸引资金—再稳市值”的正循环。
二是专业化。以往部分回购流于形式,公告多、执行少,如今企业动作明显更快、更精准。华新水泥披露方案次日即完成首笔回购,中集集团在一周内快速落地。这种执行速度不只是态度,更体现出市值管理的专业转型:企业通过内部财务模型测算、现金流规划、市场区间判断,将回购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市值管理正从情绪管理转向资本管理,从一时之举变为长期机制。
市值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合理的资本结构、透明的市场沟通和持续的股东回报,维护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市场定价之间的平衡。股份回购恰恰是这一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资金投入直接影响二级市场价格,同时释放公司治理、现金流状况和长期信心信号。正因如此,回购行为频繁出现,反映出上市公司整体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市场化意识的增强。
可以预见,随着监管层持续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市值管理体系”,股份回购将与分红、股权激励一道,构成企业市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不只是回购金额,更是企业的信心与担当。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