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方城市之争迎来惊天逆转!
提起中国城市经济版图,南方“万亿俱乐部”厮杀向来热闹,但北方“第二城”之争却始终悬而未决。
青岛与天津,这对“北方第二城”的宿敌,2025年上半年GDP差距竟史无前例地缩至119亿,创下十年新低。
那么,二者究竟谁能在这场决定北方经济格局的暗战中笑到最后?
两种换血术
在今年上半年,中国北方的经济版图上,一场无声的较量悄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天津与青岛,这两座一直为“北方第二城”名号暗自角力的城市,彼此间的GDP差距竟戏剧性地缩减到了119.27亿元,别小看这个数字,这可是近十年来两地之间最微弱的距离。
更有意思的是,两座城市的经济增速出奇地一致,都是5.3%,与全国大盘的节奏完全同步。
然而,面对传统工业优势不再的共同难题,天津和青岛拿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解题思路。
天津的选择是空降神兵,直接引入国家级的“新引擎”来重构产业版图,而青岛则更像一位内家高手,专注于修炼内功,系统性地为自己现有的工业体系注入活力。
天津下的这步棋,可谓雷厉风行,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业的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前不久正式把总部安在了天津,这可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它背后藏着巨大的战略价值。
这家注册资本高达100亿元的巨无霸,目标是回收全国每年报废的1680万辆汽车和2亿台家电,这相当于在家门口开辟了一座取之不竭的“第二矿山”。
这对天津本地的产业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闭环支持,今年上半年,天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了25%的同比增长,这些产业正需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这个新来的央企,恰好能为新能源车、航空航天等天津的拳头产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大大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成本。
天津之所以敢这么玩,底气在于它拥有北方最齐全的工业门类,足足39个工业大类,这片肥沃的土壤,让新项目能够快速嫁接、生根发芽。
就在2024年,天津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了5.9%,像集成电路、中医药这些产业链的增加值增速更是超过了10%,显示出这种引擎植入模式的威力,其核心逻辑就是通过高位切入,以点带面,迅速制造出新的增长极。
再看青岛,它的路子就显得扎实许多,青岛的策略核心是全面提升整个第二产业的健康度。
2024年,青岛的第二产业增速达到了惊人的7.1%,这就是它生态优化法最直接的成果,这种内生式的增长,正是为了解决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海尔、海信等工业名片,如今也面临着市场影响力下滑的严峻挑战。
相比较而言,青岛的打法更像是固本培元,它没有执着于一两个超级项目,而是通过强化自身的工业基础,稳扎稳打地应对挑战。
毕竟,前有天津这样的追赶目标,后有无锡等城市的步步紧逼,青岛深知,只有把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抢人大战
在争夺发展要素的战场上,人口与资本无疑是核心,在这方面,天津和青岛也展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吸附模式。
天津像是在打造一个政策洼地,精准地撬动特定区域的人口流入,而青岛则试图通过构建一个区域共同体,来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资源腹地。
天津的滨海新区,就是“洼地引流”模式最生动的案例,曾几何时,这里给人留下的还是“空城”的印象,但如今,该区的常住人口在2022年就已突破200万,一跃成为天津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这一巨变的背后,是天津精准的政策组合拳,宽松的落户门槛,加上每平米仅1万至1.5万元的亲民房价,对河北、山东等邻近省份的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这种策略的成效,直接体现在了房地产市场上,2024年前三季度,当全国房地产投资普遍下滑10.1%时,天津却逆势上扬了1.2%,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实现正增长的城市之一,另一个是上海。
滨海新区内部也已形成了5个千亿级的工业集群和5个千亿级的服务业集群,人来了,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
然而,这种模式也并非没有隐忧,天津必须警惕重蹈“海河英才”政策的覆辙,当年,该政策虽然吸引了大量人口落户,但很多人只是把天津当作一个获取户口的跳板,实际工作生活仍在北京,未能有效转化为本地的产业动力。
如何确保今天涌入滨海的新居民,能真正扎下根来,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比之下,青岛的腹地构建模式显得更为宏大,青岛正积极推动其都市圈的建设,试图将周边的潍坊、日照、烟台部分区域都纳入协同发展的版图。
这一招,恰恰是冲着天津最核心的短板去的,长期以来,北京强大的“虹吸效应”,让天津难以形成自己稳固的经济腹地,发展空间备受挤压。
青岛的策略,就是通过区域协同,为自己打造一个强大的后方基地,与天津的单点突破不同,青岛的目标是构建一个面状的资源网络,这种模式或许见效周期更长,但一旦建成,其稳定性和发展潜力将不可估量。
谁能笑到最后
当下的城市竞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经济指标比拼,进入了更高维度的博弈,谁能更好地运用和变现自己手中的国家级、国际性“王牌”,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在这场对决中,天津近期接连打出强力新牌,而青岛则在努力深化自己的既有优势。
天津亮出的最新王牌,就是今年成功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这不仅仅是一次城市形象的盛大展示,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契机。
峰会有望为天津在智能装备、绿色石化等优势产业领域,吸引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投资与合作,将国际影响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加上此前落地的循环经济央企总部,以及滨海新区自贸区等政策优势,天津正在下一盘大棋,它试图将这些顶级资源快速联动起来,形成组合效应,从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更关键的支点角色。
回头看青岛,它手中也握着一张分量十足的王牌——源自2018年SCO峰会的宝贵遗产,上合示范区,这张牌,青岛已经打了好几年,而且打得相当成功。
在过去的7年里,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贸易额足足增长了3.6倍,这份成绩单足以证明其运营经验的成熟老道。
然而,棋局瞬息万变,尽管青岛在深化存量优势方面做得不错,但在争取新的央企总部等顶级资源的最新一轮攻势中,似乎暂时落后于天津的凌厉攻势。
天津与青岛的这场“北方第二城”之争,究其本质,其实是两种城市发展哲学的激烈碰撞。
天津的强心针模式,果敢、高效,赌的是通过关键一跃实现弯道超车,而青岛的基本功战略,则显得稳健、扎实,追求的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
结语
展望未来,短期内,天津凭借一系列重磅利好,声势逼人,似乎占尽了上风,但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胜负手在于,天津能否将外部“输血”成功转化为内部的“造血”能力,让新来的人口和项目真正融入城市肌体。
而对于青岛来说,关键则在于,它深厚的“内功”能否在未来某个节点,转化为更强的爆发力,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看到,这场高水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北方经济的一大幸事。
它正在倒逼这两座伟大的城市告别传统的路径依赖,去探索一条更扎实、更具韧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它们各自的探索,都将为整个区域的振兴,提供一份无比珍贵的实践样本。
信息来源:
1.《行走天津看上合丨“上天入海” 感受百年工业之城在齿轮刻度里的创新发展》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8-30 14:40:39
2.《上半年GDP30强城市变局:9城总量破万亿元17城增速跑赢全国》中国经济时报2025-08-15 00:09
3.《城市24小时 | 新央企“巨无霸”,落户“北方第二城”》每日经济新闻2024-10-19 01:10:45
4.《青岛的目标,不只“北方消费第二城”》2025-02-21 08:43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