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了新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引发了欧美阵营的强烈反应。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谢夫乔维奇表示,欧盟可能会采取比美国更强硬的措施,甚至G7成员国也准备召开视频会议协调对策,31个国家已决定共同应对。然而,令外界意外的是,法国、瑞典、加拿大等与欧美立场一致的国家,却悄悄安排了访华计划,打破了原本的“团结阵线”。
这一切表面上是围绕着稀土资源展开的博弈,实际上却反映了全球格局中复杂的现实逻辑。尽管欧盟和G7一再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将其与过去依赖俄罗斯能源的问题相提并论,但实际上,这种说辞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欧盟高层强调“脱钩”,但另一方面,欧盟经济事务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却明确表示,脱钩对企业来说并不可行。特别是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和新能源企业,也在背后担忧:没有中国的稀土,他们将如何制造电动车电机和风电发电机?显然,空谈“脱钩”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更像是一场闹剧。特朗普在得知中国出台新规后,立即提出加税100%的建议,但美股市场的剧烈反应给了他当头一棒——当天股市大幅下跌,市值蒸发数万亿美元。随后,特朗普态度发生了转变,表示“加税未必会发生”,美国财长也表示将与中国进行对话。这一反复无常的态度揭示了美国的无奈:虽然美国有稀土矿,但提炼和分离的成本是中国的三倍,且良品率远低于中国。美国的“摆脱依赖”言辞,其实只是空洞的表态。
事实上,中国的这一轮管制并非毫无预兆。今年4月,美国已将“对等关税”扩大到3000项,同时限制半导体技术,这一举动无疑为中国反制提供了理由。而中国此次管制稀土资源的政策,其实只是明确了“民用合规放行、军事用途不批”的原则,这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然而欧美却将其曲解为“稀土武器化”,显得十分不公正。
再看看法国、瑞典和加拿大的“低调”反应,这三国的态度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全球现实的准确回应。法国早已表示,不应完全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体系,而是要寻求战略自主。马克龙政府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计划在核能合作、新能源车产业链和电池技术上深化合作。瑞典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深知中美对抗不是他们的事,瑞典更愿意与中国展开务实合作,促进绿色能源和通信技术的共同发展。加拿大则是在经历了几年的紧张关系后,带着农业代表团访问中国,试图重新打开对华出口的通道。
这三国的“各有算盘”实际上展示了一个共同的认知:全球产业链已经是相互依存的,单纯站队或依赖他国并不是明智之举。中国在稀土技术、生产能力以及庞大市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合作才是明智之选,而单纯的对抗只会让各方陷入更深的困境。
中国的稀土管制,不是“卡脖子”,而是通过明确的规则保障资源的安全与合理流动。这是中国从资源输出国转变为拥有完整产业链技术的国家后,展现的“硬实力”。而欧美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稀土供应链,面临着技术落后和成本高昂等问题,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
总的来说,这场围绕稀土展开的博弈,远非单纯的中西对抗,更多的是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共同责任。在这个高度互依的世界里,合作才是各国抓住机遇的唯一途径,而“硬来”的策略注定失败。法国、瑞典和加拿大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选择与中国对话与合作,才是更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