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前言:一家深耕30年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客户依赖与资金饥渴双重压力下,陈志宇家族控制的至信股份正试图借IPO突围,但招股书背后的问题环环相扣。
瞭望塔财经获悉,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至信股份”)的上市申请已进入问询阶段,这家号称年收入超过3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正试图叩开沪市主板的大门。
在看似稳步增长的财务数据背后,至信股份的IPO之路暗藏隐忧。一是公司有息负债在2025年上半年猛增至15.29亿元,债务压力持续加剧;二是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方式盘活资产,截至2025年6月末仍有12笔应收账款融资未到期,反映出公司资金链紧张状况可能比财报显示的更为严峻。
1、坎坷上市路
成立于1995年的至信股份,在30年后的今天才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2025年6月6日,公司沪市主板IPO获得受理,保荐机构为申万宏源证券。
相比同行业公司,至信股份的资本布局已然掉队。
在招股书中,至信股份将无锡振华、华达科技、多利科技等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这些企业均已在A股上市。
讽刺的是,这些同行中多数成立时间晚于至信股份,却更早实现了上市梦想。
资本布局的滞后直接影响了至信股份的财务状况。报告期内,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51%、59.97%、58.42%,2025年上半年更是高达60.89%,持续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41.94%的水平。
2、家族控制下的公司治理
至信股份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令人瞩目。公司实际控制人陈志宇、敬兵夫妇合计控制公司83.75%的表决权。
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引起了市场对公司治理透明度的担忧。
更值得玩味的是,陈志宇之女陈笑寒现任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而她的前东家正是此次IPO的保荐机构申万宏源证券。
这种复杂的人事关联难免让人对保荐机构的独立性和执业质量产生疑问。
3、隐秘的家族资本网络
至信股份实际控制人敬兵背后的敬氏家族,在中国资本市场有着深厚根基和复杂布局。
敬兵的兄长敬宏与敬伟早已是资本市场中声名显赫的“玩家”。三兄妹的版图涉及农牧业、投资、医美、纸业等不同领域,覆盖重庆、深圳、海口等不同地区。
大哥敬宏的履历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名字与上世纪90年代震惊中国金融界的“327国债期货事件”紧密相连,据公开资料显示,他曾是当时事件核心机构“中经开”的国债负责人。
去年底,敬宏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入主佳云科技(300242.SZ),成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
二哥敬伟则以其在资本派系东欧投资的主力干将身份闻名,2000年前后,敬伟通过东欧投资运作过铜城集团、金马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任职企业23家。
敬氏家族深厚的资本背景与至信股份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相结合,引发市场对公司上市后治理结构的担忧。
上交所在首轮问询中已关注到公司的多层控制架构问题,要求说明“设置持股平台及多层控制架构的原因及合理性”。
4、资金链紧张已到临界点
至信股份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面临严重的资金周转压力。
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约为8.63亿元、9.29亿元和11.33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55.68%、52.18%和57.42%。
这意味着公司一半以上的资产是别人欠它的钱。
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前五名合计占比高达76.49%,显示出资金回笼高度依赖于少数几个大客户。
与此同时,公司的存货账面价值也在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分别为3.24亿元、4.28亿元和4.3亿元。
应收账款和存货两者合计就占用了公司超过15亿元的资金。
至信股份在问询回复中坦言,根据测算,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运资金缺口将达到8.07亿元。
这一数据让人不禁质疑:此次IPO募资中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对于资金饥渴的至信股份来说,可能不过是杯水车薪。
5、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至信股份的有息债务问题比想象中更为严重。
根据最新数据,公司的有息负债总额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9.11亿元增至2024年的11.86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仅2025年上半年,有息负债总额就猛增至15.29亿元,其中短期债务达9.34亿元,长期债务5.95亿元。
这一数据表明,至信股份的债务压力在IPO前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在加速积累。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短期借款余额分别为3.52亿元、3.73亿元和2.86亿元,长期借款余额分别为2.61亿元、4.20亿元和4.27亿元。
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货币资金1.54亿元,远低于短期借款2.86亿元,偿债压力较大。
此外,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持续高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入,报告期内,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为5.5亿元、4.2亿元、4.6亿元,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仅为2.2亿元、3.9亿元、4.2亿元。
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反映出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难以满足投资需求。
6、应收账款融资背后的资金困境
至信股份的资金链紧张从另一个细节也可见一斑。
瞭望塔财经通过中登网了解到,公司目前应收账款融资未到期12笔。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或转让给金融机构以获取融资的行为。
这一情况反映出至信股份正在通过各种方式盘活账面资产,缓解资金压力。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优先选择账期管理而非应收账款融资来优化现金流,因为后者往往需要支付额外的融资成本。
至信股份选择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暗示公司可能面临较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扩大至2533.62万元,是2023年413.49万元的6.13倍。
与此同时,至信股份还面临着存货余额较大的风险。2022年至2024年,至信股份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3.24亿元、4.28亿元和4.30亿元,占当期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0.89%、24.07%和21.80%。
7、大客户依赖背后的隐忧
至信股份的客户集中度之高,在行业中颇为罕见。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86%、79.77%和74.82%。
这意味着公司的命运几乎被少数几个客户掌握在手中。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冲焊零部件产品应用于新能源车型的收入占比从约20%显著提升至50%以上。
这一方面显示了公司成功搭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快车,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公司业绩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景气度高度绑定。
8、“踩雷”哪吒汽车的警示
至信股份与哪吒汽车的合作最终以对簿公堂收场,暴露出公司在客户风险管控方面的薄弱。
至信股份从2022年11月起正式成为合众新能源及哪吒汽车供应商。接下来的两年里,2023年度、2024年度,至信股份对哪吒汽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3.56万元、2915.04万元。
但至信股份为哪吒汽车打工两年多,却没收到多少真金白银。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哪吒汽车的单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的应收账款达1294.53万元。
2024年度,至信股份的信用减值损失中应收账款坏账损失为-2533.62万元,主要系因哪吒汽车车型项目相关客户相关应收账款单项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由此,公司走上了打官司“讨薪”的道路。
目前公司存在标的金额500万元以上的尚未了结的诉讼或仲裁共4起,至信股份皆为原告,均系哪吒汽车EP32车型项目的相关合作方未按期支付款项所致。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上交所发审委的担忧。在问询函中,发审委询问是否公司存在作为二级供应商的情况下,终端车企出现经营风险的情况及相关坏账计提是否充分。
9、财务数据背后的盈利能力疑问
至信股份的业绩增长表面看似亮丽,但细究起来却暗藏玄机。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20.91亿元增长至30.8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1.52%;扣非净利润从5225.21万元增长至1.8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88.02%。
然而,2024年公司净利润增速为54.7%,较上一期的86.51%出现大幅下降,增长动力已经开始减弱。
公司的盈利质量也令人担忧。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6.43%,高于行业均值的16.00%,但应收账款周转率为2.82次,却低于行业均值的3.27次。
这种反差暗示公司可能通过放宽信用政策来维持业绩增长。
10、募资求生成IPO主要目的
至信股份IPO计划募资13.29亿元,其中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0.29亿元用于冲焊生产线扩产能及技术改造项目。
但细看公司财务状况,此次IPO更像是一场“缺血上市”的求生之旅,而非“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
3亿元补流资金仅能覆盖公司截至2024年末的短期借款2.86亿元,而对于公司未来三年的营运资金缺口8.07亿元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报告期内,公司产能利用率已处于高位,焊接设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3.89%、93.42%、97.63%,热成型设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7.15%、94.76%、99.33%。
但公司研发投入相对不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之比为3.98%,低于5%的行业常见水平。
在技术密集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至信股份的上市进程仍在继续,但第二轮问询已涉及板块定位、收入、客户等七大类问题。
上交所要求公司结合“报告期初利润规模较小,报告期内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等特点,说明其是否符合主板板块定位。
对于至信股份而言,这场IPO大考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1、至信股份招股说明书(2025年9月29日更新)
2、第二轮问询回复意见(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10月10日更新)
3、发行人及中介机构首轮问询回复意见(重庆至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9月1日更新)
4、雪球网《拍下21%股权后,辣手清洗原董事会,“东欧系”旧主、3.27国债事件大玩家敬宏幕后实控佳云科技?》
5、天眼查
6、中登网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无法保证所有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的任何数据、观点或结论,均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任何投资操作或决策,所产生的所有风险及后果均应由其自行承担,本账号及作者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