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中西部广袤的农田里,本应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金黄饱满的大豆在丰收的季节低垂着头,等待着收割机的轰鸣。然而,2025年的秋天却显得异常冷清,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大豆,往日的喧嚣不再。
爱荷华州的农民蒂姆·麦克斯韦,站在自家仓库前,眉头紧锁。他的仓库里,满满当当全是卖不出去的大豆,这让他忧心忡忡。他已经种了几十年地了,从未见过如此萧条的市场。他回忆道:“去年这个时候,中国的买家早就预订了大约1300万吨的美国大豆,而今年,却连一份订单都没有收到。”
这并非麦克斯韦一家的遭遇,而是整个美国大豆产业的困境。自从2025年5月起,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骤降为零,这在近三十年的中美贸易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曾经作为中国大豆进口主要供应国的美国,如今正面临着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
这场变革的开端,要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员们紧盯着屏幕上的那个冰冷的“零”说起。美国农业部(USDA)的出口检验报告上,对中国的大豆装船量连续数周显示为“0.0”,这个数字无情地宣告着美国大豆正在遭遇一场历史性的危机。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每年进口全球约五分之三的大豆,但如今,却完全停止了从美国采购。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用“五级火警”来形容当前的危局,他警告说:“秋收在即,我们仍然没有与中国就大豆采购达成协议,这将给美国豆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将未来五年大豆进口目标的65%转向南美洲,导致美国大豆在华市场份额从2016年的约40%大幅下滑至2024年的20%左右。
这场危机的根源,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中国对美国大豆征收高达23%左右的进口关税,再加上增值税和最惠国关税,使得整体税率飙升至约34%。沉重的税负让美国大豆在价格上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美大豆不仅价格更具优势,而且供应更加稳定可靠。数据显示,从2024年9月到2025年7月,中国从阿根廷和乌拉圭进口了总计500万吨大豆。仅在2025年4月初的一周内,中国就与巴西达成了高达240万吨的大豆采购协议。中国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并非单纯的贸易报复,而是经过多年精心布局,逐步建立起多元化供应链体系的必然结果。
面对困境,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寻找大豆买家,试图弥补失去中国市场造成的巨大损失。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塞特公开呼吁“世界各地所有大豆客户”增加采购。美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向墨西哥、欧盟、日本、印尼等现有市场施压,另一方面则向印度、非洲以及亚洲等未经验证的市场推进。
在亚洲,孟加拉国近期为了“取悦特朗普”,增加了超过40万吨的美国大豆进口。越南也与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签署了备忘录,承诺购买超过14亿美元的农产品,其中就包括大豆。
美国还将目光投向了印度。大豆种植大州爱荷华州的州长亲自率团访问印度,旨在深化合作,增加美国大豆的销售。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其农业保护政策十分强硬,莫迪政府不敢轻易开放市场,否则很可能引发农民的强烈抗议和选票的流失。印度牲畜饲料制造者协会主席坦言,全面开放印度农业市场对当地政府而言是一个“政治难题”。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的补贴只能是“创可贴”,而非“治病良药”,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市场的替代性几乎为零。中国不仅是大买家,而且购买量稳定,需求巨大。
在美国大豆失去中国市场的同时,南美国家正迅速填补这一空白。巴西植物油行业协会的一位主管表示,2025年巴西将向中国出口更多的大豆,凭借不断增长的产量,巴西有望成为中国可靠的大豆供应国。
阿根廷的行动则更加果断。阿根廷总统米莱宣布取消对大豆等农产品的出口税,特别是大豆,税率直接降至零。这一举措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争夺中国市场。
这一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短短两天内,中国买家就订购了至少40船阿根廷大豆,总量超过260万吨,预计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
为了缓解美国农民的压力,特朗普政府计划动用100亿到140亿美元的援助金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这笔钱将来自关税收入。然而,这些努力仍然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巨大缺口。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里,中国市场贡献了美国大豆出口的40%以上。这不仅仅是几十万吨的问题,而是几千万吨的大生意。即便全世界都给美国一些“面子”,这个巨大的缺口依然难以弥补。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警告说,政府的补贴和计划仅仅是“伤口上的OK绷”,永远无法让农民的损失得到完全弥补。
这场大豆贸易的变局,正在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重塑。中国一方面加强从俄罗斯等国的大豆进口,另一方面也在国内加大大豆的种植力度,预计2025年国内产量将达到21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约4500万吨的大豆储备。为了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中国还积极推进豆粕替代品的使用,甚至在研发“无豆养猪”技术。
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意味着,即使未来中美贸易关系有所改善,美国大豆也很难恢复以往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巴西港口正在扩容,阿根廷农场正在增产,越南、印尼的饲料厂都在与南美签订合约。美国再想回到从前,所付出的代价恐怕比关税还要高昂。
这场“全球找补行动”看似忙碌,实则徒劳。印度不敢贸然开放市场,孟加拉的体量太小,越南的购买只能算是象征性的支持。唯一真正能买得起、买得多的中国市场,已经渐行渐远。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黄色豆子,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变成了国际贸易政治博弈下沉默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