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俞浩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电子工业蓬勃发展的乡镇。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江苏南通的创业精神彻底复苏,“宝石花”收音机与“桃花”电风扇拉开这座南方小城的“制造业”大幕。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伴随了俞浩的成长,也为其悄然埋下了痴迷技术的种子。
童年的俞浩痴迷飞机,他甚至能根据飞机飞过的画面和声音,就能准确辨别飞机型号。而为了未来的飞机制造梦想,俞浩在初中时就自学了流体力学知识。遗憾的是,俞浩的飞机制造梦想至今都没有实现,但他在中国智能清洁领域却培育了一个估值超200亿元的“独角兽”——追觅科技。
01 “飞天梦”与“天空工场”
2005年,俞浩因为物理竞赛获奖被保送清华大学,为了圆自己造飞机的“飞天梦”,他毅然选择了航空航天专业。那时的他对于“造飞机”,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笔记本上画满了机翼与气流线。
2009年,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飞行器的研发之中,俞浩在清华园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创客空间“天空工场”,主攻飞行器研发。三旋翼、四旋翼无人机在当时还鲜为人知,但是俞浩和他的团队已经能够做出稳定飞行的原型机。
俞浩的常规成长路线应该是进入飞机制造企业,成为一名研发工程师。但在与一位从事飞机制造工作的同学深谈之后,他的“飞天梦”出现了动摇。这位同学告诉他,所谓研发工程师,更多的工作是优化飞机性能,比如计算螺丝、翼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被拉断等,整体非常单调和枯燥。
在俞浩看来,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他更想做些关于极限探索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创业。
02 创业,“降维”的选择
2015年底,俞浩找到了全新方向——智能清洁领域。相比较以往造飞机的“飞天梦”,他的这次“降维”选择直接从天上落到地上。俞浩发现改善家居环境的生活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要,智能清洁消费市场蒸蒸日上。
“我想做一个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用科技来解放人们的双手,让人们可以多做创造性的事情。”
创业初期,俞浩和团队认真研究国际高端品牌,发现标杆企业的所有产品都以高速马达为核心。当时,国内大部分产品的高速马达转速仅为1万到2万转,而国际龙头企业的高速马达转速已达12.5万转。
“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需要创业者耐得住寂寞。”对标国外“卡脖子”技术,俞浩找来大学同学共同组建科研团队,迈开自主研发高速数字马达的步伐。
从2万转提升到10万转,难度呈几何级增长。这不仅涉及电磁的重新设计、算法控制的加入,还关乎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技术。
即便研发成功,生产制造也是难题——吸力提升的同时,振动和噪音也会增加,必须将加工精度提高到以往的几十分之一,否则用户体验不佳。
“创业以来,我的心得是:要选最难的目标,然后从最简单的事入手。”俞浩和团队将马达提速涉及的问题还原到最基本的、不可拆分的变量。
高速马达有一系列技术指标,其中启动时间当时市面上的产品在900毫秒以上,而追觅团队工程师用2周时间全力攻关,把这一时间缩短为180毫秒。
“我们将马达启动过程还原为芯片激活、确认磁铁位置、拉伸等环节逐一分解,这样全新的技术路径就出现了,很快找到了突破点。”团队用两年时间将自研马达转速提升至当时最高水平10万转,接近海外高端品牌的同时,成本只要海外高端品牌的一半。
2017年夏天,经过两年不懈努力,俞浩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高速马达的底层技术壁垒,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巨头在马达领域的技术垄断,追觅科技由此诞生。当时,他们将马达效能提高到了58%,超过了国际龙头电机49.8%的效能。
03 小米生态链与“复利效应”
追觅科技成立不到一年,便被雷军看中,加入小米生态链,负责智能清洁产品板块。和其他小米生态链企业专注单一领域不同,追觅科技几乎什么都做,因而在小米生态链内,其也被称为“异类”和“不讲武德”。但俞浩认为,“什么都做”会产生“复利效应”。
追觅的研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瞄准10年不变的技术持续积累,比如高速马达、室内场景的机器视觉、语音交互等等;上层则设置各种创新研究院,负责基于核心技术、供应链的创新技术,做成创新性的产品。”
2018年12月,追觅首款产品无线吸尘器V9通过众筹首发,6天售罄18888台,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随后,追觅科技坚持技术创新,丰富自身产品类目,在无线吸尘器、扫地机器人、高速吹风机、洗地机等产品上形成核心技术优势。
2021年,追觅科技获得36亿元C轮融资,创下智能清洁行业融资金额新高。2021年,追觅科技销售额超过40亿元。
2024年1-10月,追觅科技获得中国清洁电器线上市场大清洁品类第一名。截至2025年5月18日,追觅科技全渠道会员总人数已突破1100万人,在全球市场累计服务超过3000万家庭。
04 生态野心的“膨胀”与“资金黑洞”
"如果有100个人在做相同的事,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俞浩的“反共识”思维在追觅科技的多元化扩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清洁行业竞相降价时,他坚持高研发投入打造高端品牌;在多数品牌专注单品类时,他推动追觅多品类发展。两次“反共识”思维的成功,更加助长俞浩生态野心的“膨胀”。
2025年9月,追觅科技在上海召开全品类发布会,10余项全球首创技术和30余款新产品相继亮相。除了传统业务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清洁电器品类外,冰箱、厨电、空调、电视等大家电产品也悉数亮相。
除此之外,追觅科技还先后宣布造车、进军运动相机、智能手机、天文等新领域。如果说以往追觅给人的感觉是“小而美”,现在它好像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一尊“庞然大物”。
对于追觅的突然生态化和同时的多元化扩张,很多人担心俞浩会遭遇“资金黑洞”,一如当年的乐视网和贾跃亭。对此,俞浩直言,追觅造车做过资金测算,是有一定压力,但可以承受。,他还对外宣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公司和其个人拿出了50亿元,回购了部分老股,使得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据此推算,追觅眼下的估值为200亿元。
05 撬动资本市场与“科技狂人”
追觅科技的生态化扩张,肯定极具风险,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像部分媒体解读的那样,俞浩作为“科技狂人”对马斯克的效仿,更多的是追觅在主动寻求打破增长瓶颈,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迫切。
2024年,智能清洁赛道其实已经逐渐触及增长瓶颈,行业也陷入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之中。如果追觅局限于智能清洁赛道,其未来几乎一眼到底,并没有太大的可想象空间和能够说服资本市场的增长故事。
大家电市场则不同,虽然市场已经饱和,但其总体规模依然巨大,仅中国市场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品类就是智能清洁赛道规模的十数倍之多。追觅之所以进军空冰洗等品类,其实就是为了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尤其是小米在空冰洗品类的成功,让追觅看到了希望。
俞浩的“复利”逻辑之下,追觅的扩张并非无的放矢。在他看来,追觅积累的高速数字马达、AI视觉算法、流体力学等核心技术,可以像积木一样复用到新业务中。例如,扫地机器人中的马达和AI算法,可延伸至家电的电机、汽车的辅助驾驶乃至机器人的关节。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未上市的企业,俞浩需要为追觅搭建一个宏伟的生态故事,来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拉高其估值。正如俞浩在朋友圈憧憬的那样:从明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下饺子”般批量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