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下的能源转向:印度被迫退却,中国稳坐钓鱼台
2025年8月初,一则看似不起眼的公告,却标志着全球能源版图的一次微妙重塑:印度国有炼油巨头们,那个曾经每日吞噬高达180万桶俄罗斯原油的庞然大物,悄然中止了与莫斯科的新石油采购合同。这个曾经占据俄罗斯海运石油出口量三分之一强的“最大买家”,一夜之间调转了航向。
就在几个月前,印度政府还沉浸在廉价俄油带来的红利中。得益于此,莫迪政府在2024财年节省了超过250亿美元的能源开支,让印度经济引擎轰鸣。然而,特朗普政府的一纸关税威胁,犹如重锤般击碎了这场“甜蜜交易”。美国宣布对印度价值2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精准打击了印度的纺织与制药两大支柱产业。
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不得不亲自进行痛苦的成本核算:继续沉溺于俄油的折扣,其所能节省的利润,将远远被美国加征的关税所吞噬。面对美国“不合作就加税”的最后通牒,掌握着全国超过60%炼油产能的印度国有炼油企业,不得不集体踩下刹车。
印度作出妥协的深层原因,在于结算机制的彻底瘫痪。美国对欧洲金融机构施压,导致多家银行暂停向印度提供信用证服务,造成印度石油公司总计12亿美元的货款被滞留空中。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坚决拒绝接受无法自由兑换的印度卢比,而印度又难以满足俄方提出的以人民币结算的要求。截至2025年1月,两国间未结算的贸易款项已累积超过20亿美元,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金融壁垒。
昔日的巨大价格优势也随之烟消云散。回望2022-2023年,俄罗斯石油每桶能比中东石油便宜10到20美元;但到了2025年初,这一价差已锐减至区区2到4美元。当折扣不再诱人,俄罗斯石油的经济吸引力便大幅衰退。
转向中东和非洲的油源,让印度付出了直接的运营代价。孟买港外一度油轮拥堵,等待卸货的长龙成为常态;船运保险费飙升了30%,运费也增加了15%。国有巴拉特石油公司在3月便已望而却步,不敢签署新的俄油订单;信实工业也将俄罗斯原油的使用比例从鼎盛时期的50%骤降至35%。
为迅速填补这一能源缺口,印度紧急启动“B计划”:与沙特、阿联酋签订增供协议,并在2025年前四个月,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量同比激增了66.7%。同时,印度从非洲进口石油的比例也从10%提升至18%。更为精明的是,印度开始从尼日利亚进口原油,进行精炼后再转售至东南亚市场,一进一出间赚取了约15%的差价利润。
与印度的被动应对相比,中国的处境则显得更为从容。美国财政部长贝森事后坦承,在遏制中国购买俄油的问题上,美国“手中筹码不多”。
这并非偶然: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产能,一旦供应稍有收紧,美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便面临停产威胁。印度缺乏这种战略性的王牌。早在2025年2月,中国便已着手优化进口结构,通过中俄东线输油管道的供油比例从25%提升至35%。管道运输绕开了美国的海上制裁,成本更低且供应稳定。进入7月,中国新增支线油管直通华东冶炼厂,使得运量增加超过15%,每吨运输成本因此降低了5%。
印度买家的退出,对俄罗斯财政构成了沉重打击,每年可能损失超过22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收益。这对俄罗斯财政无疑是雪上加霜:2024年俄罗斯联邦预算赤字在前五个月已高达3.2万亿卢布(约合350亿美元),几乎是最初预测的两倍。
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在2025年同比暴跌41%。其核心产品——乌拉尔原油,在2025年3月平均价格仅为59美元/桶,4月更跌至54.8美元/桶,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5美元/桶。俄罗斯预算原本是基于69.7美元/桶的油价设定的,如今收入远未达预期。为维持财政运转,俄罗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其国家财富基金。
当前的俄罗斯经济,正显露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2024年,俄罗斯国防与安全开支在联邦财政预算中的占比已攀升至36%,创下苏联解体以来的历史新高。国防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9%,远高于战争爆发前的14%。
然而,这种依赖国防部门的增长模式并不可持续。金融分析师指出:“由于战争,增长仅集中在军事工业综合体。如果剔除国防部门,经济实际上处于负增长状态。”与此同时,民用制造业产出同比下降1.2%,服务业的多个子行业仍在萎缩区间徘徊。
美国对中印两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对印度几乎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而对中国则表现出极度的谨慎。这种差异反映了美国战略的实用主义——中国拥有稀土等关键战略筹码,而印度更容易被施加影响。
在印度转向西方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依赖进一步加深。中俄已锁定20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协议,这为俄罗斯财政提供了每年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俄罗斯正加速推进“向东转”战略,积极开拓土耳其等替代性市场。
这场能源博弈的最终结果,预示着全球能源贸易区域化的板块正在形成:亚洲市场愈发成为俄罗斯石油的主要流向,而欧洲正加速摆脱对俄能源的依赖。传统上由美元主导的能源结算体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币结算、易货贸易等替代性支付方式不断涌现,为全球贸易注入了新的变量。
这场风波清晰地揭示了在大国博弈中,“实力”才是硬通货的真理。印度虽怀揣“大国梦”,但在遭遇真正的外部压力时,不得不牺牲本国短期利益,以换取美国的“高抬贵手”。而中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与精心构筑的能源安全体系,牢牢捍卫了自身政策的独立性,稳坐这场能源风暴的观察者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