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央行在9月继续增持黄金,净买入4万盎司后储备黄金总量攀升至7406万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此轮黄金增持已连续11个月持续,自2024年11月起每月均有净买入记录,而上一次连续增持周期则止步于2024年5月。
另一方面,美国财政部披露的美债动态数据揭示了截然不同的操作轨迹。截至今年7月,中国大陆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创近一年来最大减持幅度,当前美债余额为730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日本、英国分列前两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持仓额在今年4月完成对中国的超越。
这种"增持黄金、减持美债"的双向操作引发市场广泛讨论,不少自媒体将此解读为"去美债化"战略,但深入分析后发现该观点存在显著逻辑缺陷。
从操作节奏看,黄金增持呈现持续性特征,而美债操作则呈现明显的波动性。2024年11月至今年7月的9个月间,中国在美债操作上呈现"四增五减"的交替格局。
2024年11月增持85亿美元,12月转为减持;2025年1月、2月、6月分别增持,3月、4月、5月、7月又现减持,8月、9月数据虽未公布,但节奏错配特征已十分明显。这种"增持黄金+波动美债"的操作模式,与单纯替代逻辑存在根本性差异。
进一步对比黄金增持规模。本轮11个月累计增持226万盎司,月均仅11.5万盎司,仅为2022年11月至2024年5月期间月均53.5万盎司增持量的五分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9月单月增持量骤降至4万盎司。
这种"量随价动"的特征在黄金价格走势中得到印证——国庆期间COMEX黄金价格历史性突破4000美元/盎司,较机构此前预测提前完成关键价位突破。当黄金价格处于高位时,中国央行的增持力度明显收敛,反映出严格的成本管控逻辑。
从战略储备视角观察,黄金与美债的替代关系存在天然局限。当前我国7406万盎司黄金储备约合2000多吨,与美国8300吨、德国3300吨等持金大国存在量级差距。
全球黄金市场流通性受制于存量有限,主要产金国年度新增供应量难以支撑大规模替代需求。正如市场规律所示,若黄金实现"量大管饱",其稀缺性价值将大幅稀释,储藏意义亦随之弱化。
全球视野下,美债作为核心储备资产的地位依然稳固。2024年7月外国主体持有美债规模为8.43万亿美元,至今年7月已增至9.16万亿美元,显示主流经济体仍在增配美债。这种整体增持趋势与个别经济体的双向操作形成鲜明对比,印证"去美债化"论调缺乏全局性支撑。
综合来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黄金增持更多服务于储备结构优化目标,其操作节奏严格遵循价格波动规律与成本收益原则。而美债持仓调整则呈现策略性波动特征,既包含对冲汇率风险的考量,也反映对资产收益性的动态平衡。
这种操作模式既非简单的"去美债化",也非单纯的黄金替代,而是基于市场环境与战略目标的综合决策。当前黄金价格高企背景下,增持力度放缓恰恰体现了理性决策原则,而美债持仓的波动调整则印证了多资产配置的灵活性。这种动态平衡策略,才是理解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正确视角。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上一篇: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