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在与美国的关系紧张之际,迎来了一份中国“大礼”——大量稀土磁铁。数据显示,欧盟在一个月内收到了来自中国的2581吨稀土磁铁,比上个月增加了21%,极大缓解了稀土供应短缺的问题。此举令美国既羡慕又眼红。
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关税问题,而是涉及到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层次战略博弈。
首先,稀土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证明了其战略意义。例如,钕铁硼磁体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中能使电动机效率提高30%以上,每辆电动车需要2-5公斤磁体;在风电领域,直驱永磁风机的使用可以减少30%的机械损耗,单台10MW风机年发电量可达到4000万度,使用的磁体高达2-3吨。此外,机器人关节、医疗设备等也依赖钕铁硼磁体来实现高精度的运作。
中国目前掌控了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7%的加工技术,这一垄断地位使得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倍感压力。在此之前,欧盟驻华大使曾以取消高层访问为威胁,要求中国在30天内解决稀土出口问题,然而,中国并不惧怕这种威胁,结果自然不出所料。
事实上,中国早在今年7月初就悄然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对稀土技术人员的出境实施严格限制,要求企业提交核心人员档案并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二是对欧盟的不锈钢产品保持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高达62.4%。这两项措施令欧盟十分吃惊。
稀土出口管制后,欧洲氧化镝的价格飙升至850美元/公斤,铽的价格突破了3000美元/公斤。德国大众因为铽金属库存只剩下3天,不得不停止生产,宝马多条生产线瘫痪,欧洲高端制造业因此损失了超过45亿美元。欧盟中小企业的稀土库存也只能维持2到4周,这迫使欧盟重新审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重要地位。
面对眼前的困境,欧盟不得不采取行动,寻求解决方案。为了应对中国的压力,欧盟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同时也不忘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争取更多话语权。例如,最近美国提议解除对白俄罗斯的制裁并恢复其飞机零部件供应时,欧盟却站出来反对,认为白俄罗斯可能会将关键部件转运给俄罗斯。
此外,欧盟还强烈支持“两国方案”,并对以色列的行为提出制裁要求。事实上,欧盟正在加速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推进“重新武装”计划。通过这种强硬的立场,欧盟希望在与美国的技术竞争中占得先机,并争取更多在中美稀土博弈中的利益。数据显示,英国能够获得的稀土资源已经是美国的三倍。
然而,尽管欧盟在强硬表态上有所突破,但中国并未盲目回应外部要求,而是基于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考虑作出决策。中国并未完全放宽对欧盟的稀土出口限制,而是仅承诺对合规的申请开设绿色通道。
归根结底,稀土的加工技术和专利的积累,是中国数十年技术进步的成果。这也使得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进展相对缓慢,难以追赶。可以预见,未来十年,稀土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博弈中的核心焦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