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美国商务部抛出一项"穿透性"出口管制新规。母公司被列入黑名单,持股超50%的子公司自动跟着遭殃,连少数股权的关联企业都要额外审查。这不是普通的贸易限制,而是把"连坐"这套古代酷刑玩法搬到了21世纪的科技战场上。数千家中国企业的子公司被卷入,特朗普二次上台后的对华打压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以前美国制裁中国企业,好歹还讲点规矩。母公司上了黑名单,子公司只要符合条件还能正常做生意。现在这套新规直接打破了行业惯例——只要母公司在实体清单或军事最终用户清单上,控股子公司自动被拉黑,不需要单独审查,不给任何辩解机会。
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把这说得冠冕堂皇,声称是为了解决"打地鼠"问题,防止被制裁企业换个马甲继续合作。但实际情况是什么?研究机构WireScreen初步测算,这套规定将影响数千家中国企业。仅仅因为股权关系,这些子公司可能跟母公司的违规行为毫无关联,也要被一竿子打死。
更荒谬的是,连少数持股的关联企业都不放过。美方企业想跟中国公司合作,得先完成更严苛的尽职调查。彭博社援引行业人士的话说,现在做生意都不知道客户到底有没有被额外限制,生怕一不小心踩了红线。这哪里是正常的贸易管制?分明是把商业合作搞成了雷区。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还在拿"维护国家安全"当借口,但《金融时报》早就戳破了真相:新规的核心目标就是遏制中国芯片制造和人工智能发展,担忧中国获取"可能助力解放军现代化的美国技术"。
这套说辞听起来耳熟。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国家安全"就成了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产业的万能理由。制裁华为是国家安全,限制芯片出口是国家安全,现在连子公司都要连坐也是国家安全。只要扣上这顶帽子,什么违反市场规则、破坏公平竞争的事都能干。
问题是,美国自己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中国企业的子公司大多从事正常商业活动,有的做消费电子,有的搞软件服务,跟所谓的军事用途八竿子打不着。现在一律拉黑,这不是维护安全,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打压。
特朗普二次上台后,对华科技战的手段越来越极端。第一任期还装模作样讲点规则,现在干脆把"极限施压"玩到底。从高端芯片到人工智能,从实体清单到连坐制裁,每一步都在试图切断中国企业获取技术的任何路径。
这套连坐封杀看起来凶狠,但美国自己也要付出代价。供应商得花更多成本做尽职调查,合规部门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更要命的是,美国企业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也是许多美国科技公司的重要营收来源。把数千家中国企业子公司拉黑,等于主动切断了商业往来。短期内美国企业的财报会很难看,长期看会给欧洲、日本、韩国的竞争对手让出市场空间。
更讽刺的是,这种做法还会倒逼中国加速自主创新。你越是封锁,中国的替代方案就发展得越快。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这些领域的国产化进程本来还有些犹豫,现在被美国这么一逼,反而坚定了自力更生的决心。
中国商务部的回应掷地有声,连用三个"严重"痛批美国:严重损害受波及企业合法权益、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在陈述客观事实。
中方的态度一贯明确:必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这不是空话。之前美国加码半导体管制,中方就对镓、锗等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金属是半导体制造的重要原料,中国占全球产量的绝大部分。
真要是把中国逼急了,稀土管制一旦收紧,美国的军工和科技产业链恐怕撑不了多久。稀土在导弹制导、战机发动机、精密电子设备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掌握着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开采到精炼加工的技术优势明显。美国虽然也有稀土矿,但加工能力远远不够。
更关键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脚步从来不是靠"堵"就能停下来的。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国就是在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两弹一星是这么搞出来的,高铁技术是这么突破的,5G标准是这么领先的。越是被打压,越会憋着劲往前冲。
特朗普以为用连坐制裁就能遏制中国发展,这是严重低估了中国的韧性和决心。短期内可能会有阵痛,但长期看反而会加速中国科技产业的整体升级。当国产替代形成规模,美国失去的不仅是市场份额,还有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连坐这套玩法,在古代是暴政的象征,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更是霸权主义的表现。特朗普越是变本加厉,越会暴露美国在科技竞争中的焦虑和无力。你觉得这种极限施压的策略能维持多久?中国的反制措施会不会升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