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美国财政部发布了一组重磅数据: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量飙升到了9.159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中国债市却迎来一个不太“热闹”的夏天,外资连续三个月减持中国债券,仅7月就减了3000亿元人民币。这种表面上的“此消彼长”,让不少人不禁揣测,是不是全球资本已经“抛弃”中国,转身投入美国的怀抱?
更有一些自媒体大肆渲染,称这是中美金融战的“互怼”现实版,中国甩开美债,美国资本也不手软,大举撤出中国市场。可真相真有这么简单吗?外资减持中国债券真的意味着信心流失吗?这些被减持的资金真的都跑去美国了吗?
要理解这场看似“你来我往”的资本大戏,得先从一个关键时间点说起。
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其实表现不错,外资净流入高达468亿美元,是前一年同期的四倍。尤其是银行间市场和政策性金融债,受到了大量境外机构的青睐。到6月底,外资在中国债市的托管余额高达4.3万亿元人民币,占比稳定在2.3%左右。
但到了7月,形势突然变化。离岸机构大幅减持3000亿元人民币债券,直接把持仓降回2024年初的水平。这种快速的波动,瞬间引发了市场的各种解读,有人说这是资本“用脚投票”,也有人说是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
其实,这波减持并非突然起意,而是早有迹可循。中美利差倒挂是最直接的原因。2025年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高,10年期收益率一度突破4.5%,而中国国债却稳中有降,10年期收益率滑到了1.6%左右。
一进一退,导致对冲后的收益率为负,意味着外资在中国债市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要亏汇率差。资本逐利,在这种情况下出手减持,也就不难理解了。
更大的背景,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打出的“关税组合拳”。2025年4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全面加征关税,对近70%的进口商品征收10%至50%的税率,股市当即暴跌,道琼斯指数一天蒸发数千亿美元市值。资本市场瞬间陷入恐慌,避险情绪飙升,大量资金涌入美债市场寻求安全感。
日本和英国嗅觉灵敏,迅速加仓美债。日本加了38亿美元,总持仓冲到1.151万亿美元,稳坐头把交椅;英国持仓也涨到了近9000亿美元,增幅超过5%。英国这波操作背后,还藏着缓解本国财政压力的小算盘:既然要花钱,不如买点美债,至少还有回报。
中国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主动减持美债。2025年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将持仓降至7307亿美元,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早在2022年起,中国就开始持续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减少对单一货币的依赖,同时加大黄金储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用一句话说,中国减持美债是主动调仓,外资减持中债是被动套利。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些出走的资金,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全流入美国国债市场。根据亚洲债券市场的数据,6月外资整体净流出21.1亿美元,除美国外,还有大量资金流向了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地。
瑞银的报告也显示,全球央行客户对人民币资产的长期兴趣依旧强烈,主要看中的是中国债券与美债相关性低的优势,在美债下跌时,中国债券可能反向上涨,这种对冲效应对大机构尤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外资减持中国债券并不是“看空”,而是“调仓”。毕竟,中国债券市场的基本面依然稳定。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总规模超过2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外资占比虽然不高,但增长潜力巨大,尤其是被纳入国际主流债券指数后,吸引力持续增强。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现象是,部分外资其实是从债市转战到股市。2025年4月以来,A股暴涨吸引了大量境外资金,单月流入超1300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外资并没有“逃离中国”,而是在资产之间“腾挪空间”。在股市回暖、债市收益走低的大环境下,“股债跷跷板”效应让很多机构选择了更高收益的操作。
当然,资本市场的风向总是说变就变。9月,美联储终于启动了降息进程,一次性下调25个基点,美债价格应声上涨。机构投资者借此机会获利了结,美债7月净流入虽高达582亿美元,但8月整体证券净流入却只有2亿美元,资金轮动之快,仿佛过山车。
反观中国这边,虽然债市波动加剧,但3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9月升至2.21%,显示市场对长期稳定的信心。
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在央行有力调控下保持稳定,1年期在岸掉期点贴水创下十年新高,稳住了市场情绪。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场“你抛美债,我抛中债”的表面现象,其实是全球资本的一次重新洗牌。
美元依旧强势,但风险也在积累。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6.2万亿美元,每100天就要新增1万亿,而利息支出已经逼近GDP的3.2%,财政赤字加剧,政治风险上升。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更是让全球供应链陷入混乱,美联储政策也频频受政治干预,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升。
中国则在积极推进“去美元化”,优化外汇储备,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从2010年每月2000亿元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额,到如今的1.4万亿元,人民币已经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一些看似“抛售”的动作,其实是在为下一轮布局腾地方。中国债市继续扩大开放,政策明确支持长期资金入场;同时,监管层强调“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方向,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反而成为稳定锚。
在这场全球资本的流动博弈中,中国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外资的每一次减持,背后都有明确的逻辑,而中国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将风险转化为机遇的过程。
短短几个月的资金流动,并不能说明谁输谁赢。真正的较量,是谁能在波动中稳住基本盘,谁能在混乱中掌握主动权。
资本的选择从不是盲目的,外资调仓不等于撤退,中国债市在不断优化中释放新的吸引力。未来的国际资本流向,注定不会只围着美国转,中国才是那片真正值得下注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