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这天,杭州银行的股东名单上,一个持股16年的名字彻底消失了。
中国人寿最后一笔减持落地——5078.94万股,均价15.23到16.88元之间,套现8.33亿。至此,这家保险巨头对杭州银行的持仓清零,16载持股之旅正式画上句号。
说实话,这个结局早已注定。
从2021年第一次减持开始,中国人寿表现的就很精明,分四次离场,每次都踩在相对高位。5589万股、1.19亿股、5930万股,最后这笔5078万股,四笔交易累计套现38.75亿元。
对比一下当年的投资成本——2009年首次入股加上后续两次增持,中国人寿总共才投了16.35亿元。
这笔账算下来,净赚22.4亿元,投资收益率超过137%。要是再算上这16年里拿到的分红,总回报率直接飙到150%以上。
但数字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
2009年那会儿,城商行还是个“稀罕物”,中国人寿押注杭州银行,赌的是区域性银行的成长空间。
那时候杭州经济刚起飞,互联网浪潮初现端倪,阿里巴巴正在西溪湿地旁边疯狂扩张。一家扎根本地的银行,怎么看都像是个不会错的选择。
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没问题。杭州银行从一家资产规模不到千亿的区域小行,长成了总资产超2.2万亿的“优等生”。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0.93亿,净利润116.62亿,同比增长16.66%——这个增速,放在整个银行业里都算亮眼。
可为什么偏偏在现在这个时候清仓?
中国人寿给出的理由是“资产配置需要”。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觉得这钱该挪个地方了。
这个决定并不突兀。你看2021年第一次减持的时候,杭州银行股价还在15块钱上下震荡,到了2023年那波减持,股价已经摸到了12块左右的均价。今年这次清仓,均价又回到了15-16元区间。
股价在一个箱体里反复横跳,天花板看得见摸得着,这对追求资产增值的保险资金来说,吸引力确实在下降。
更关键的是,银行股这两年的日子不太好过。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政策调控趋严,整个板块估值都在低位徘徊。中国人寿作为机构投资者,手里管着几万亿资金,不可能把鸡蛋永远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国人寿的想法可能是把钱腾出来,去抓更有想象力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寿走了,新华保险接盘了。
今年1月,新华保险从澳洲联邦银行手里,花43.17亿买下了3.29亿股杭州银行的股份。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微妙——正好是中国人寿准备清仓的前夜。
一个老股东退场,一个新玩家入局,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楚。
中国人寿是“价值实现派”,赚够了该赚的钱,及时止盈离场;新华保险是“潜力挖掘派”,看中的是杭州银行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分红能力。
毕竟,杭州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亚运会的红利刚刚释放,数字经济的底色越来越浓,产业结构升级还在进行时。一家深耕本地的银行,只要能把握住这些机会,未来十年的成长性依然值得期待。
但换个角度看,中国人寿的离场也是一种警示。
杭州银行的不良率虽然只有0.76%,拨备覆盖率高达520%,数据上看起来很健康。可你仔细想想,拨备覆盖率从上年末的541%降到520%,虽然只是20个点的下滑,但趋势已经显现了。
再看贷款结构,对公贷款占比依然很高,而零售业务的拓展速度并不快。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企业融资需求的疲软,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一家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质量。
更何况,整个银行业都在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怎么在利率下行周期里,保住利润增速?
2025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净利息收入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非息收入的占比在提升,说明银行也在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可这个转型过程有多痛,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寿的清仓,更像是一次“教科书式”的退出。
进场的时候抓住了行业红利,持有的过程中享受了高速成长,退出的时候又恰好踩在了估值相对合理的区间。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拖泥带水。
这种投资风格,值得所有散户学习。
很多人炒股喜欢“死拿”,觉得只要公司基本面没问题,就应该一直持有。可事实是,再好的公司也有成长的天花板,再优质的资产也有估值的极限。
懂得进场,更要懂得离场。
中国人寿这16年的持股经历,最大的启示就在这里。
它告诉我们,投资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短跑。你要学会在不同的阶段,做出不同的选择。有时候该激进,有时候该保守;有时候该坚持,有时候该放手。
最怕的就是,明明该走了,还在原地不动。
当然,对杭州银行来说,股东的更替并不会改变什么。
新华保险的入场,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对这家银行的认可依然存在。只是这种认可的逻辑,已经从“高速成长”切换到了“稳健回报”。
未来的杭州银行,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给投资者带来惊喜,但只要能守住基本盘,做好风险控制,依然是个不错的配置标的。
说到底,这场16年的持股之旅,是一个关于“时机”的故事。
中国人寿选对了入场的时机,也选对了离场的时机。它用38.75亿的套现金额,和150%的总回报率,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在资本市场上,赚钱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节奏的精准把握。
下次你再看到类似的减持公告,别急着骂“割韭菜”。想想人家为什么走,走的时候带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这才是真正值得你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