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始,美国常驻北约代表马修·惠特克在电视采访中公开批评欧洲盟友,指责他们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口是心非。他直言,欧洲一方面继续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另一方面却不断要求美国加大制裁力度,这种做法等于把美国推到前线,让华盛顿承担主要代价。根据欧盟海关的数据,2025年8月,欧洲仍然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数亿欧元的石油,这些原油通过波罗的海管道和陆路线路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为莫斯科的能源出口提供了支持。
事实上,在北约会议上,欧洲国家往往呼吁美国带头采取更严厉的金融措施,但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炼油厂的设备和输油管道仍然依赖俄罗斯原油,特别是东欧国家,长期以来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为乌拉尔原油而建。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就是典型案例,它们依赖“友谊”管道直接获得俄罗斯西部油田的石油,短期内要更换供应商不仅耗时数月,还需要大笔资金改造设备。若贸然停供,不仅会推高油价,还可能导致工厂停工、运输瘫痪,进一步拖累本就疲软的欧洲经济。
惠特克强调,这种不一致的态度让美国难以接受,制裁必须靠联盟共同步调,而不是只靠华盛顿“扛大旗”。他的观点随后得到了特朗普政府的回应。9月13日,特朗普明确表示,美国并非不愿意加大对俄施压,但前提是所有北约成员国必须一起行动,尤其要先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他提出具体措施,包括要求欧盟彻底切断能源贸易链条,对仍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往来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甚至动用被冻结在西方金融体系中的俄罗斯海外资产作为杠杆。
欧洲方面则表现出明显分歧。虽然欧盟早在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就禁止了大部分俄罗斯石油进口,但管道油和部分成品油仍保留着例外,主要是为了缓解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内陆国的依赖问题。欧盟委员会近期正在讨论第19轮制裁计划,打算把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期限提前到2027年1月。然而,现实情况是,8月份的进口数据依旧显示数亿欧元的交易,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油轮仍在频繁卸货,说明脱钩进程远比预期困难。
不仅如此,这场争论的影响已经延伸到全球。印度公开批评美欧双重标准,指出西方自己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仍在持续,却对印度增加进口提出指责。据报道,印度9月份预计将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提高10%到20%。与此同时,欧盟还在7月份对印度的Nayara能源公司实施制裁,而这家公司背后有俄罗斯石油巨头的股份。
美国国内也存在争议。部分共和党参议员认为特朗普在对俄政策上过于温和,担心这种“条件式制裁”削弱了威慑力。但特朗普坚持认为,只有全体北约成员齐心协力,制裁才会产生决定性效果。他在9月14日白宫的记者会上强调,俄罗斯经济已明显受到制裁冲击,但必须进一步扩大范围,而这需要欧洲率先停止石油采购。9月18日,英国首相斯塔默访美时,特朗普再次当面提出同样的要求。
目前,欧盟内部仍在争论制裁方案,27个成员国在布鲁塞尔的会议上意见分歧严重,投票屡次受阻。他们甚至提出过对中印等购买俄油国家征收更高关税的计划,但自身能源问题还未理顺。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也呼吁尽快达成一致,以便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整体来看,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争端让北约内部矛盾愈发明显。欧洲在能源需求与经济压力之间左右为难,美国则不愿再独自承担主要责任。特朗普提出的要求看似直接,实则意味着欧洲必须对能源体系进行彻底重塑,从油田供应到炼厂设备都要改造,成本极其高昂。尽管欧盟的石油进口额相比四年前大幅下降,但对俄罗斯管道油的依赖依旧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如果北约在这一问题上无法形成统一立场,联盟的凝聚力很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