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美国中西部的仓库堆满了大豆,成堆的豆子让农民们愁眉不展。曾经,中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如今中国几乎没有了订单。事情的变化其实从5月就开始了,那时中国减少了采购,到如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失去中国这个重要市场,美国的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满仓的大豆,不知道如何处理。
随着丰收的季节到来,农民们原本应该为丰收感到欣慰,可如今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大豆价格持续下跌,仓库堆得越来越高,秋天的本应是丰收的季节,却变成了农民的“心病”。
特朗普政府看在眼里,急忙公开呼吁中国恢复大豆采购,希望能扭转这一局面。然而,中国的回应却异常冷静——他们明确表示,只有在美国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后,才可能恢复大豆的购买。中国商务部表态十分坚定:取消关税,才有谈判的余地。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要求,而是实实在在的条件,没有这一点,别想有任何交易。
为了减轻农民的困境,特朗普提出了补贴措施。早前他曾承诺,贸易战胜利后,农民将从中获益,甚至能赚更多。然而,如今市场的消失意味着即使再多的补贴,也无法弥补这一缺口。农民们心里明镜一样,收再多大豆,卖不出去也只能堆在仓库里。
中国的反击则十分果断。中方暂停了三家美国大豆出口商的进口许可证,这三家公司占了美国大豆出口的大部分份额。这一举措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给美国出口商造成了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悄悄地开始增加从南美洲的采购量,尤其是在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后,中国一口气订购了大量大豆。这一变化填补了美国市场的空缺,使南美的出口商在这场博弈中占得了先机。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农业部已经调整了对未来出口的预期。2025/26年度的大豆出口目标大幅下调,减少出口已成定局。
更糟的是,即使在共和党传统的农业大州,支持率也开始下滑。像艾奥瓦、堪萨斯、俄亥俄等州,曾是共和党的铁票仓,但现在,农民们的支持开始动摇。许多人表示,如果现状没有改变,他们可能会选择支持其他候选人。这不仅仅是抱怨,而是关乎选票的实际考虑,给共和党敲响了警钟。
特朗普现在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他强硬,或许能够获得保守派的支持,但面对堆积如山的大豆,选民流失将变得不可避免。如果他软化立场,可能又会被视为让步。无论怎么做,都充满了风险和压力。
中国方面,谈判立场始终没有变化。中国要求的也不多,只是希望美国取消加征的关税,恢复公平的贸易关系。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降低关税,还涉及到恢复出口许可证、建立公平的检验机制,以及透明的运输监管。这一系列要求意味着,若没有系统性的改革,任何谈判都无法顺利进行。
一些美国官员建议开拓新市场,而某些州也确实与台湾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试图寻找新的出口渠道。然而,台湾的市场规模远不足以替代中国的需求。即使加上日本、东南亚和欧洲,也无法填补中国所占的份额。美国的大豆产量如此庞大,全球范围内能够消化的市场并不多。
此外,美国财政部向阿根廷提供了200亿美元的援助,但阿根廷却将大豆卖给了中国,这让不少美国农民感到十分讽刺。
农民的耐心是有限的。他们并不关心谁在说话,谁能帮他们把大豆卖出去才是最重要的。无论白宫说什么,只有实实在在的订单才会得到农民的认可。中国暂停美国出口商许可证的举动,透露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美国想恢复合作,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不能仅仅靠口头上的承诺。这个贸易战从一开始就不是短期的交易,而是一场长久的博弈。
白宫希望中国恢复采购,但中国要的并不仅仅是姿态上的变化,而是美国做出实际的政策调整。这是一场关乎两国利益格局、关税规则和产业结构重建的博弈。
农产品争端的背后,政治意味愈发浓厚。谁输谁赢,不是一次谈判就能决定的,而是在整个选举周期里形成的。农民们只看结果,仓库里的大豆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能决定选票的去向。
这场争端远未结束。中国需要的是明确的政策承诺,而美国则在等待一个转机的机会。而时间,到底站在哪一边,尚未可知。
对于特朗普来说,每一个举动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选举做准备;而中国的每一次回击,都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与其看谁先让步,不如看看谁能坚持得更久。
最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说了什么,而是能否把大豆卖出去。农民们希望的是实际的订单,而不是空洞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