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极刻》第1060篇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孙凯杰】2025年,A股在经历了过去三年反复震荡后,逐渐企稳回升,突破近十年新高。其中,科技、医药、半导体等多个行业迎来轮动上涨,尤其是CPO(光模块)和算力概念,成为年内市场的“明星赛道”,龙头公司股价大幅飙升,同时也带动一批主动权益类基金跑出了亮眼的业绩。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年内已有51只产品实现净值翻倍,其中大多是主动权益基金。一些年轻的基金经理凭借对热门板块的重仓配置,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并获得了社交媒体大量关注。
截至9月22日,年初至今回报前20位的基金
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即便多只绩优基金密集宣布限购、限额并提示风险,但在社交平台上,仍有不少新入市的个人投资者持续选择申购,甚至有投资者表示“要公开感谢某某基金经理”,这不禁让人想起2020年—2021年那批强势出圈的“明星基金经理”。对于新入市的投资者来说,“追高”绩优基金,是不是当下市场的合适选择?
市场回暖催生新“顶流”
有投资者要向基金经理道谢
绩优基金的诞生,与A股今年以来的行情息息相关。
Wind数据显示,7月以来,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等光模块龙头股价涨幅均超过100%,同步带动重仓相关标的的基金净值大幅攀升。
今年以来,多只持有光模块和算力概念股的基金涨幅明显,且基金经理多为管理基金经历不足10年的“新生代”。
在重仓个股持续向好的基础上,这些绩优基金的业绩颇为亮眼。其中今年的“冠军基”永赢科技智选年初至今回报达到201.63%,中航机遇领航、德邦鑫星价值两只发行较早的基金,近两年收益更是双双超过220%。
对于投资者而言,各类互联网平台显示的过往业绩,无疑是最好的推销广告。尽管这些绩优基金的上涨趋势走出了一条高耸的直线,仍不断有投资者持续申购加仓。
部分绩优基金的讨论区
“趋势还没走完,继续加仓”“一买就涨,继续加大力度”。几家互联网销售平台上,不少投资者在获取收益后,表示将继续申购这些基金。
大河财立方记者看到,在社交媒体上,不乏投资者分享对基金经理的看法——“某某基金经理业绩太给力了”“后悔没有多买点”“某某基金在哪里办公?想当面向他道谢”等各种评价屡见不鲜。
出奇一致的好评,却让几年前被“套牢”的老基民,回想起了当年如出一辙的情景。
当年的“明星基金经理”
大多仍在回本路上
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全年整体收益率达到47.6%,直接推动了公募基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彼时,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规模一度突破千亿;葛兰的中欧医疗健康成为医疗板块上涨的代表作;刘格菘、谢治宇等基金经理,也分别在各自领域获得大量追捧。
然而,行情逆转来得迅速:自2021年下半年起,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明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净值普遍出现大幅回撤。
大河财立方记者梳理发现,截至发稿,几年前的“明星基金”大多尚未突破2021年高点,对于在当时买入的投资者而言,花费三年甚至四年的时间,仍未等来解套。2024年,中国被动指数基金的规模首次超越了主动权益基金,标志着指数化投资已经成为投资者的主流选择。
对于中国公募基金界来说,“明星基金经理”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也是过去几年来的深刻教训。
一篇2021年发布的“明星基金经理”宣传广告下方,至今仍有投资者声讨
至今,在社交媒体上,还能够找到2020年—2021年间部分“明星基金经理”的宣传广告,光鲜的内容之下,却是无数赔本投资者长达几年的持续声讨。
限购限额、提示风险
这届基金经理更加克制
不同于4年前,今年涌现出的“新生代”绩优基金经理,明显在有意规避这些教训。
8月起,大量绩优基金密集开启限购、限额,理由是“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同时,在8月末对外公布的中期报告里,基金经理也频繁提示风险。
永赢科技智选在9月5日发布的限制申购额度公告
例如,永赢科技智选的基金经理任桀就在中报表示:“我们在季报中连续提示,永赢智选系列是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工具型产品,其所布局的行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性,难免伴随着较大的市场波动。越是在市场热度高的时候,我们越是要认识到做好适当性管理的重要性,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9月12日,任桀又现身基金的讨论区公开发声,再次提醒投资者:“全球云计算行业作为高成长性板块,难免会伴随较大的市场波动,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本板块的投资机会。”
高成长板块的高波动,在另一名基金经理的产品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2024年,财通基金的金梓才管理的多只基金表现亮眼,财通景气甄选一年持有更是以51.85%的回报拿下当年“亚军基”;然而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光模块和算力概念普遍回调,金梓才管理的6只基金因重仓股较为相似,集体出现业绩滑坡,上半年回报均位列全市场后10名;到了第三季度,板块回暖,这6只基金又开启逆转行情,从7月1日至9月22日,回报甚至接近翻倍。
金梓才管理基金自2020年至今的业绩曲线
对于不了解自己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过山车”业绩,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短期情绪变化。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明星基金经理”往往凭借短期出色的业绩而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这些基金经理的策略通常具有集中度高、行业主题纯度高的特点,这类策略往往也伴随着高风险,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部分投资者盲目跟风购买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当市场行情与基金经理风格不匹配时,基金的实际收益就会与投资者预期产生较大偏差,导致投资者遭受很大损失。
她提到,绩优基金“前期涨幅明显”,并不是绝对的买入或卖出信号,可能是市场行情驱动、基金经理能力兑现,或是短期资金炒作的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穿透基金涨幅的“本质”:若基金涨幅源于其重仓板块的长期产业逻辑,且当前行业景气度仍在延续,估值未过度偏离合理区间,则短期涨幅可能只是趋势的一部分,需结合后续逻辑变化判断;反之,若涨幅主要依赖短期资金涌入、市场情绪炒作,且板块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交易过热,则后续回调风险较大,需谨慎。
公募基金正在加速去明星化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现象,监管部门长期高度重视,并在相关规章条例中屡次提及。
2022年4月,《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切实摒弃短期导向、规模情结、排名喜好,坚决纠正基金经理明星化、产品营销娱乐化、基民投资粉丝化等不良风气。
2024年3月,证监会发文,要促进提高专业能力,强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代景霞认为,从行业角度看,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可能会导致基金公司内部投研能力发展不均衡,其他基金经理难以获得充分的成长机会。
从2021年到2025年,相似的剧情似乎在重复上演,不同的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在新一轮行情中明显更加考虑投资者利益,同时更加审慎克制。大河财立方记者观察到,2025年至今,大量基金公司均以“团队”“板块”为卖点对绩优基金进行宣传,似乎有意回避了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
今年5月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要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在不同板块多点开花,实现了主动权益基金的亮眼业绩。随着方案的持续深入推进,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将走得更加稳健。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