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手机,十个楼市新闻里八个在说 “跌”,剩下两个在讨论 “还能跌多久”。这行情真不是一个 “惨” 字能概括的,更像是一盆冷水,把前二十年 “买房必赚” 的热乎气儿浇得透心凉。身边手握多余房产的人,几乎都在焦虑里打转,我表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她 2018 年在老家地级市买了套 120 平的三居室,当时想着 “保值增值,以后给儿子当婚房”,现在中介天天催她降价,说 “再降 10 万或许能有人问”,她一会儿咬着牙想 “割肉离场算了”,一会儿又抱着侥幸 “万一涨回来呢”,折腾得整宿整宿睡不好,见面就跟我吐槽 “心里没底,这房子成了烫手山芋”。
表姨的纠结,戳中了无数人的心事:手里的房子到底该留还是该抛?再等 5 年到 2030 年,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房产,还能值多少钱?我问过身边做中介的表哥、搞财务的同学,甚至退休的老邻居,大伙儿不是含糊其辞说 “不好说”,就是凭着直觉瞎猜,直到翻出几年前地产大佬们的访谈才发现,原来早有人把楼市的底牌,悄悄摊在了桌面上。
一、从 “闭着眼赚” 到 “套牢站岗”:楼市神话碎得猝不及防
现在回头看,谁能想到 “闭着眼买房都赚” 的说法,会崩得这么彻底?上世纪 90 年代到 2020 年前后,房地产就像开了挂的 “造富机器”,但凡敢下手的,几乎都尝到了甜头,我叔就是其中一个。2005 年,他揣着攒了十年的 8 万块积蓄,再跟亲戚借了 5 万,在省会城市老城区买了套 60 平的二手房,当时单价才 3800 元 / 平。谁承想,短短五年,那片儿因为通了地铁、建了商圈,房价直接飙到 1.5 万 / 平,2012 年他以 92 万的价格卖掉,一下就赚了近 70 万。靠着这笔钱,他换了套大户型,还给儿子凑了创业启动资金,逢人就说 “买房比干十年生意都强”。
尝到甜头的叔,从此成了 “楼市信徒”,只要听见哪个片区要规划学校、哪个板块要通地铁,就忍不住跑去看房。2019 年,他看着所在城市的房价还在慢悠悠涨,又动了心思,不顾家人反对,咬牙凑了 120 万首付,在远郊一个 “规划中的新区” 买了套 140 平的房子,当时单价 1.8 万 / 平,总价 252 万,月供近 9000 元。可他没料到,2021 年成了楼市的 “转折点”。先是开发商暴雷的消息接连传来,他买的楼盘一度停工,好不容易盼到交房,房价却一路往下滑。现在同小区的二手房挂牌价跌到了 1.3 万 / 平,算下来这套房子直接缩水 70 多万,相当于他好几年的退休金打了水漂。更糟的是,房子挂在中介半年多,带看的人屈指可数,偶尔有人问,一听到价格就摇头走了。叔现在见了人就叹气:“早知道不贪这口气了,当初要是把钱存银行,也比现在套牢强。”
叔的遭遇不是个例。打开二手房平台,“降价急售”“直降 20 万” 的标语随处可见;中介门店里,曾经忙得脚不沾地的销售,现在天天坐在门口玩手机,说 “一个月能成一单就算不错了”。连我妈这种向来觉得 “买房最靠谱、比存银行踏实” 的人,最近都改口了:“现在谁敢随便动啊?隔壁张阿姨的房子降了 15 万都没卖出去,这行情太吓人。”曾经的 “硬通货”,怎么就成了 “烫手山芋”?答案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 当房价涨得脱离了普通人的购买力,当房子建得比需要住的人还多,神话的落幕,其实早有预兆。
二、辉煌与泡沫:那些年房价 “飞涨” 的日子
要说房地产的辉煌,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2000 年那会儿,中国的城镇化才刚起步,大城市的房子还没那么 “金贵”。我记得特清楚,当年爸妈去北京出差,回来跟我念叨:“北京三环的房子才 3500 块一平米,要是能在这儿买套 50 平的小房子,这辈子就踏实了。” 可那时候,爸妈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才 1800 块,就算不吃不喝,一年也攒不够 2 平米的钱,买房只能是想想。
谁能想到,就是这 “想想而已” 的房价,往后二十年里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2008 年金融危机后,四万亿计划落地,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房价迎来第一波 “爆发式增长”;2015 年 “去库存” 政策出台,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下调,又点燃了一轮购房热潮。到 2020 年前后,北京三环的房价早已突破 10 万 / 平,同地段的房子比 2000 年涨了近 30 倍;上海、深圳的核心片区更夸张,单价 20 万 + 的楼盘并不少见。
那些年,“买房暴富” 的故事遍地都是。我家老邻居李大爷,2002 年在上海浦东买了套 80 平的老房子,当时花了 32 万,2021 年拆迁,直接赔了 800 多万,一下实现了 “几代人不敢想的积累”,退休后带着老伴环游世界,成了小区里人人羡慕的对象。还有我同学的姐姐,2010 年在杭州工作,咬咬牙买了套 90 平的刚需房,2018 年换工作去北京,把杭州的房子卖掉,净赚 200 多万,不光在北京凑齐了首付,还剩下一笔钱给父母养老。
那时候的楼市,简直是 “全民狂欢”。结婚必须买房、养老靠买房、投资首选买房,仿佛不买房就是 “错失良机”。开发商们疯狂拿地,一个个 “地王” 接连诞生;购房者连夜排队抢房,有的人甚至没看完样板间就签了合同;连刚毕业的年轻人,都琢磨着靠父母首付 “上车”,生怕晚了就再也买不起。中介的生意好到爆棚,我表哥 2017 年在小县城开了家中介门店,一年就赚了 20 多万,买了辆新车,说 “每天带客户看房都忙不过来”。
可狂欢的背后,泡沫也在悄悄膨胀。最直观的就是 “房价收入比” 的失衡 —— 国际上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 3-6 倍是合理区间,可 2021 年,上海的房价收入比超过 40,深圳更是达到 45,意思是普通家庭不吃不喝 40 多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普通的房子。我同事小周在上海做程序员,月薪 2 万多,在同龄人里算高薪了,可他算了笔账:就算不吃不喝,想在上海中环买套 90 平的房子,也得攒 30 年,“这辈子都别想结婚生子了”,他无奈地说。那时候没人愿意相信 “泡沫会破”,大家都觉得 “房价只会涨不会跌”。可就像潮水总有退去的时候,当支撑房价上涨的动力慢慢消失,泡沫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三、神话落幕:房价下跌的 “三大推手”
2021 年之后,楼市的风向彻底变了。价在跌,成交量也冷,曾经的 “香饽饽” 成了 “老大难”,这背后藏着三个绕不开的原因。第一个是 “房子比人多”,供给早就过剩了。这些年开发商疯狂建房,城市里的高楼一栋接一栋拔地而起,可需要房子的人,却没那么多了。我表哥在小县城开中介,2022 年就跟我说:“手里压了好几套二手房,空着的比要卖的还多,有的房子空了大半年,灰尘都积了厚厚一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更直观: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城镇住宅空置房超过 1 亿套,城镇家庭户均住房达到 1.5 套,早就满足了 “人人有房住” 的基本需求。更关键的是,很多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房子建得再多,也留不住人 —— 年轻人都往大城市跑,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哪有那么多购房需求?我老家的县城,新建的小区成片成片的,可入住率还不到 30%,晚上亮灯的窗户没几个,看着特别冷清。
第二个是 “需求端降温”,年轻人不买房了。这些年结婚率持续走低,生育率也在下降,而结婚和生育,恰恰是购房的 “核心动力”。2023 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只有 653.2 万对,创下 1986 年以来的最低值;新生儿出生率也连续多年下滑,未来对房子的 “新增需求”,只会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年轻人的观念变了。我妹 95 后,在一线城市做新媒体,月薪 1.5 万,身边很多同事都跟她一样,选择租房住。“租房挺好的,一个月房租 4000 块,比月供轻松多了,不用背房贷,还能换着地方住,不想住这个片区了,随时可以搬家。” 她跟我说,与其把钱砸在房子上,不如花在旅行、学东西上,“去年我去了 5 个国家,还报了插画班,活得比买房的同事轻松多了”。
现在的年轻人,见过了楼市的起起落落,也经历了疫情后收入的波动,更明白 “安全感不是房子给的”。他们宁愿 “精致穷”,也不想为了房子委屈自己,“买涨不买跌” 的盲目跟风,早就成了过去式。
第三个是 “政策收紧”,房企和炒房客都扛不住了。2020 年 “三条红线” 政策出台,给房企的融资戴上了 “紧箍咒”,那些高负债、高杠杆的开发商,一个个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暴雷的、停工的不在少数。购房者怕买到 “烂尾楼”,自然不敢轻易下手,市场信心一下就没了。
同时,各地的 “限购”“限贷”“限售” 政策,也堵住了炒房客的路。以前那些靠 “低买高卖” 赚钱的炒房客,现在手里的房子卖不出去,还得还房贷,不少人只能 “割肉离场”。我同学的舅舅就是炒房客,2019 年在三四线城市买了 5 套房子,想等着涨价转手,结果现在每套都得亏 20 多万,“肠子都悔青了”。
这三大推手叠加在一起,楼市想不降温都难。曾经的 “造富神话” 落幕,其实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
四、大佬早有预判:他们早把楼市的底说透了
其实早在楼市最火的时候,就有大佬嗅到了风向,悄悄 “踩了刹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健林和孙宏斌。
2017 年,房地产市场还一片火热,开发商们都在疯狂拿地,王健林却突然宣布 “万达要去地产化”,开始变卖旗下的酒店和文旅项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 “疯了”,放着好好的赚钱生意不做。可王健林在访谈里说过:“房地产火 20 年差不多就饱和了,中国的城镇化到了一定阶段,房子不可能一直涨下去,早转型早主动。”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万达靠着 “去地产化”,躲过了后来的房企暴雷潮,现在转型轻资产运营,活得风生水起。再回头看王健林当年的话,才发现他早就看透了楼市的本质 —— 没有任何行业能一直高速增长,房地产也不例外。
孙宏斌比王健林更直接。2018 年,他在融创的年度发布会上就直言:“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销量,肯定得跌 20%-30%,这是必然趋势。” 他还说:“房子本来就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些靠炒房赚钱的日子,迟早会过去。”
当时很多人觉得孙宏斌 “唱衰楼市”,是为了压低拿地价,可现在看,他的预判准得惊人。2021 年之后,全国商品房销量连续三年下滑,2023 年的销量比 2021 年下降了近 30%,正好印证了他当年的话。孙宏斌还早早地让融创 “降负债、去库存”,虽然融创后来也遇到了困难,但比起那些直接暴雷的房企,已经算是 “幸运” 的了。
除了王健林和孙宏斌,还有不少专家早有提醒。比如经济学家任泽平,2017 年就提出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意思是人口流入的城市,房价才有支撑;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迟早会跌。现在看,这话简直是 “金玉良言”—— 那些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价虽然也跌了,但跌幅不大;而那些人口外流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 “腰斩” 的不在少数。
可惜的是,当年这些大佬和专家的话,没多少人听得进去。大家都被 “买房必赚” 的神话冲昏了头脑,直到自己被套牢,才明白 “听人劝,吃饱饭” 的道理。
五、2030 年,180 万的房子还值多少?答案藏在 “地段” 里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2030 年,之前值 180 万的房子,还能剩多少钱?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房子的价值,早就不是 “一刀切” 了,而是 “分化” 得越来越明显。
如果这套房子在人口持续外流的小县城或者三四线城市,那大概率会大幅缩水。就像我表哥说的,他们县城 2018 年单价 8000 元 / 平的房子,现在已经跌到 4000 元 / 平了,五年跌了一半。按照这个趋势,到 2030 年,那些没有产业支撑、人口不断减少的小城,房价可能还会再跌 30%-50%。也就是说,180 万的房子,到时候可能只剩 90 万,甚至更少。
我老家邻居的儿子,2019 年在县城买了套 180 万的大户型,现在想卖 120 万都没人要,中介说 “再过几年,可能连 100 万都卖不上”。那些小县城的房子,之所以跌得这么厉害,就是因为 “供大于求”—— 房子多,想买的人少,自然不值钱。
但如果这套房子在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而且地段好、配套全,比如离地铁近、有好学校、周边有商圈和医院,那大概率能守住价值,甚至可能小幅上涨。就像北京的海淀、上海的徐汇,这些核心片区的房子,因为教育、医疗、交通等资源稀缺,就算市场再冷,也有很多人想买。
我同学在上海徐汇区有套老房子,2021 年的时候值 180 万,2023 年虽然跌了点,但现在挂牌 160 万,还是有人来看房。中介跟他说:“只要你不着急卖,等到 2030 年,配套再完善点,说不定能涨到 190 万。” 按照这个趋势,那些核心城市核心片区的房子,到 2030 年可能还能守住 130 万 - 150 万,跌幅不会太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改善型住房”,比如小区环境好、户型合理、物业服务到位的房子,未来也会更值钱。现在的人买房,越来越看重 “居住体验”,那些老旧小区、户型奇葩的房子,会越来越不值钱;而那些能满足 “高品质居住需求” 的房子,反而会更受欢迎。我同事 2022 年卖掉了老城区的刚需房,换了套带电梯、有花园的改善房,中介说 “这种房子未来跌不了,反而会越来越抢手”。
所以说,2030 年房子值多少钱,关键看 “在哪儿、什么样”。那些抱着 “所有房子都会涨” 的幻想的人,该醒醒了;而手里有核心地段房子的人,也不用太焦虑,优质资产总能扛住市场波动。
六、楼市回归理性:房子终于变回 “住的地方”
现在的楼市,早就不是 “闭眼买涨” 的时代了。疫情之后,大家的收入没那么稳了,花钱也变得更谨慎,谁还敢随便砸几百万买房?我身边人买房,首先想的不是 “能不能赚钱”,而是 “我真的需要吗”“住得舒服吗”“月供压力大不大”。我表姐今年准备买房,看了大半年,最终选了套离公司近、周边有幼儿园的两居室,单价虽然不低,但她算了算,月供占工资的 30%,压力不大,而且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以前买房总想着‘增值’,现在觉得‘合适’最重要,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她说。这种理性,其实是好事。楼市褪去 “金融属性” 的光环,终于变回了 “住的地方”,这才是它本该有的样子。曾经,“买房” 成了年轻人的 “人生必修课”,好像不买房就没面子、没安全感,很多人一辈子被房贷绑着,不敢辞职、不敢旅行、不敢生病,活得特别累。
现在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跳出了 “必须买房” 的怪圈。就像我妹说的:“与其背 30 年房贷,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我现在租房住,周末约朋友爬山露营,下班去学瑜伽插花,每个月还能存点钱备用,这种日子多轻松啊。” 她身边还有些朋友,干脆选择 “旅居式生活”,在大理住几个月,再去成都待一阵子,靠远程办公维持收入,完全不被房子束缚。就连我妈那个年代的人,观念也在变。前阵子她跟我聊天,说:“以前总觉得买房是给孩子留家产,现在看,只要孩子活得开心,租房也没什么不好。你妹现在的状态,比那些背着房贷不敢休息的年轻人好多了。”
其实,房子从来不是人生的 “标准答案”。前二十年,房地产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意义 —— 财富的象征、身份的证明、养老的保障,反而让人忘了它最本质的功能是 “居住”。如今楼市回归理性,泡沫褪去,恰恰让房子卸下了沉重的 “包袱”,重新成为一个能遮风挡雨、承载生活的空间。未来,或许 “买房” 和 “租房” 会成为平等的选择:想安定下来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一套合适的房子,不用被 “炒房” 的喧嚣裹挟;想自由生活的人,也能坦然租房,不用为 “没房” 而焦虑自卑。就像王健林说的,房地产最终会回归 “民生属性”,而这,才是楼市最健康的样子。
至于那些还在为房子纠结的人,或许可以想想: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套房子带来的安全感,还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如果后者能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那又何必非要困在房贷里呢?2030 年的房价或许还会有波动,但只要想明白 “房子是用来住的” 这个道理,无论房子值多少钱,日子都能过得踏实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