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创始人 曹仁贤
9月5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惊人的暴涨。阳光电源股价单日飙升16.67%,报收135.34元/股,公司市值创下2806亿元的历史新高。
再往回看,阳光电源近一周涨幅达35.52%,7月以来涨幅更是超过了100%。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的身家,也因此暴涨到854亿元,稳居安徽首富的宝座。
股价狂涨背后,是因为在行业萧条的大背景下,阳光电源刚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实现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5.97%。
从大学教师下海,曹仁贤用27年时间书写了一段令人赞叹的创业史。他带领阳光电源从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一跃成为全球储能装备产业的领军企业。
教师下海
1968年,曹仁贤出生于浙江萧山的一个普通家庭。18岁那年,他考入合肥工业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在合肥工业大学深耕电力电子技术多年,曹仁贤一直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研究。多年的学术积淀催生了他对产业的敏感,也让他看到了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巨大潜力。
1997年,29岁的曹仁贤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辞去合肥工业大学教职,用50万元积蓄与借款开启了创业之路。次年,阳光电源在合肥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正式成立。
创业初期,公司不得不依靠传统UPS不间断电源产品维持运营。但曹仁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如何将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潜力转化为产业实力,让更多人享用清洁电力。
转机出现在2003年。阳光电源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此后,曹仁贤果断决策,集中资源投入到光伏逆变器和新能源领域。
这一决策当时在公司内部其实引发过争议,因为这意味着每年要减少数千万元的收入。但曹仁贤认为,只有专注于可再生能源领域,公司才能保持真正的竞争力。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凭借这一关键性的战略调整,阳光电源先后参与国家“送电到乡”工程,覆盖西部无电地区,逐步奠定了行业地位。
到2009年,在国内新能源逆变器市场,阳光电源已经占据超60%的份额,位居第一。2011年,阳光电源也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了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然而上市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曹仁贤开始拓展业务边界,向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全面拓展。
储能崛起
2021年,当光伏逆变器业务仍贡献着公司60%以上营收时,曹仁贤和管理层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将研发投入逐渐向储能技术倾斜。
这一超前布局,在2024年到2025年迎来了丰厚回报。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营业收入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
更引人注目的是业务结构的重大转变:其储能系统业务以178.03亿元营收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占总营收比重达40.89%。
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出货量已跃居全球第一,超越特斯拉与比亚迪。而在传统优势领域光伏逆变器方面,公司也依旧保持领先,连续多年全球出货量第一。
曹仁贤的利润养成密码,还藏在一张全球地图里。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海外营收253.79亿元,同比增长88.32%,海外营收占比在2023年至2025年间从35%飙升至58.3%,首次超过了国内营收。
其中最精彩的是在欧洲市场对特斯拉的“赶超周期”。2023年,特斯拉凭借Megapack的先发优势,占据欧洲大储市场28%的份额,而阳光电源仅为10%。
曹仁贤敏锐察觉到欧洲用户对电网兼容性的特殊需求,推动团队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到2024年,阳光电源市占率跃升至21%,2025年进一步突破到35%,完成了对特斯拉的反超。
而在北美市场,阳光电源的市场份额也从5%提升至12%;中东市场市占率稳定在48%,具有绝对的主导优势。目前,其产品已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引擎
亮眼业绩的背后,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研发投入达20.37亿元,同比增长37%。
公司在合肥、上海及德国、荷兰布局六大研发中心,7120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0%。这些研发人员,为阳光电源的技术创新筑牢了根基。
专利方面,公司新增申请专利1211项,累计专利数量突破10541件,其中发明专利5690件。这些知识产权,构成了阳光电源的核心竞争壁垒。
曹仁贤对“反内卷”的坚持,从光伏延续到了储能。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身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的他呼吁行业强化自律,强调要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价值,而非低价竞争。
如今面对数据中心能源需求的爆发,曹仁贤再次展现出战略前瞻性,阳光电源新成立的AIDC事业部将电源技术与数据中心需求结合了起来。
尽管尚未签订客户,但管理层对技术协同和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管理层强调,这一路径与此前从光伏逆变器延伸至储能系统的逻辑高度一致。
公司在电源端和电子电力转换技术上有大量的技术沉淀,与AIDC电源有很好的技术协同。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快速建设,全球数据中心能源尤其是绿电趋紧,公司具备提供绿电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优势。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15GWh,2030年更将飙升至300GWh。这无疑是阳光电源看中的下一个巨大市场。
能源未来
曹仁贤曾对媒体分享过三本书:《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疯狂的简约》《情商》。这其中隐含了他成功的密码——以创新为引擎,以专注做减法,以洞察捕机遇。
当新能源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曹仁贤证明了一点:企业竞争力来自对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对产业价值的创新创造。
从光伏逆变器到储能系统,再到如今的AIDC事业部,曹仁贤始终走在产业前沿。他不仅带领阳光电源成为全球能源装备产业的领导者,更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阳光电源总部所在的合肥,也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024年合肥光伏和新型储能规模突破1800亿元,逆变器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这样的产业基础,为阳光电源等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曹仁贤个人持股市值已升至854亿元,稳坐光储富豪第一位。从50万元起步资金,到如今市值超2800亿元的产业巨头,他用27年时间谱写了一段创新创业的传奇。
港股上市在即,匈牙利基地即将投产,AIDC事业部刚刚成立。57岁的曹仁贤还没有停下脚步,他的储能王国正在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扩张。
未来,全球能源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力量不容小觑。阳光电源等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竞争力,也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
带团队、抓业务、扛指标——中高层管理者的压力,我们懂!
《中高层经理管理能力发展》课程2025年秋季班招募开启!
聚焦领导力赋能、团队构建、绩效提升,帮你从“管事”到“管人成事”。
来源:邱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