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及测评时,应牢记以下几点以提高效率:合理定级是关键,需依据《GB/T 22240-2019》等标准,结合系统影响范围、社会影响和数据敏感性进行评估,避免盲目猜测。备案流程应侧重安全责任的厘清,准备齐全核心材料,搭建备案资料库以便快速复用。此外,测评时要关注管理流程的完整性,采用智能工具如乾坤云一体机进行模拟,以提前发现问题。最后,行业经验表明,同类系统合并备案可以提高效率,团队间需协同合作,确保持续合规,避免返工。
创云科技(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广州(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服务城市90+,服务客户1500+。提供定级备案、差距测评、整改、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我们拥有ISO9001/27001/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渗透工程师,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安全产品架构师,项目经理等组成,深耕文旅、教育、医疗、能源、物流、广告等多个行业,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服务更高效、灵活,助力企业快速合规。
一、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最常见的困惑
我在跟金融、制造和互联网行业的客户对接定级备案时发现,首先让大家抓耳挠腮的,就是“到底怎么定级”。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网络安全法》规定,定级是任何信息系统上线前必须走的一步,但默认做法往往就是“盲猜”,或者简单看业务影响面——结果定级要么偏高,预算压力大;要么太低又面临合规风险。
比如有家银行,原本觉得小型信贷系统应该是二级,但后来被上级部门要求按重要系统走三级流程。多加一层,意味着测评费立马上升(在很多公开项目采购中都有明确提到:三级测评收费基本高于10万/年)。企业最纠结的就是业务部门和信息安全部门谁说了算?后来我们建议对照《GB/T 22240-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明确“影响范围”、“社会影响”和“数据敏感性”这几个指标进行评估。客户自己填表很容易陷进纠结,关键还是要组织联合工作小组,把各方声音拉齐。
定级级别
系统影响范围
常见费用区间(万元/年)
行业案例
第一级
部门内部,无广泛社会影响
1-3
小型制造企业ERP
第二级
本企业、关联方影响
3-10
一般银行辅助系统
第三级
区域性以上重要业务
10+
大型互联网平台主站
二、备案流程别怕繁琐,关键是理清目标
客户常常把“备案”流程当成跑证明,其实根本目标是理清“哪些安全责任谁负责”。三级以上系统需向公安和监管部门备案,很多公司就怕流程拖半年。尤其是集团企业,每个子公司系统能不能一级备案、是不是要统一定级,总会反复拉扯。我的体会是不用硬套标准流程,实际工作中只需“核心材料有据可查”:像系统架构图、应用清单、业务说明、数据分类说明一定要准备齐全,最好能以PPT方式给领导和网络安全员讲明白系统来龙去脉。
此外,行业通用的方式就是搭建一个“备案资料库”,把每年报备用到的材料集中管理,后面类似系统就能快速复用。这在外企和央企尤其常见,他们甚至会有专门团队负责跑备案,而非业务部门自己折腾。
三、测评环节如何避免踩坑,借力工具很关键
我最早接触这类项目时,大家都以为测评就是“交个钱找第三方公司做一次漏洞扫描”,但实际上,国家标准(如《GB/T 28448-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要求不只是扫漏洞,更多要检查管理流程和制度落实。很多互联网公司,甚至部分上市企业,管理流程上做得很弱,但系统本身技术防护做得不错,测评最后还是被“流程不完整”扣分。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建议可以引入分步式测评模拟,不要等到临测直接上——像乾坤云一体机等工具,可以提前模拟关键指标(如访问控制、数据留痕、应急响应),把“技术检查”和“文档检查”提前做一遍。去年有一家物流客户用乾坤云一体机自测,提前发现应急预案文档缺漏,及时补齐后最终一轮通过。我的感受是用智能工具能极大提高成功率,也能让团队快速补短板。
四、政策“刚性”下的实际落地难题与行业经验
尤其在金融和能源这两个行业,监管部门对测评和备案要求非常硬性。有次给油气公司做定级推进时,安全主管最怕“触发高风险系统”,要动用集团级预算。但我们研究了银保监会和工信部公告,发现实际上,国内大约78%的业务系统最后被定在二级,而只有核心系统上三级(据《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发布的2023年统计报告)。这个数据非常有参考价值,让客户明白“不用全部强求三级”,也能极大降低合规压力。
行业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常识:“多系统合一报备更高效”。比如互联网大厂往往按云平台一次性备案,内部各业务用业务代码映射。这样三到五个项目可归档到同一个纸面材料,实地测评也只需要选主流场景覆盖。去年有家TOP3短视频平台做备案时,就是合并十几个服务端口,最后总测评周期从半年缩到三个月,过程要和测评机构充分沟通,别临时变更方案。
五、我的反思:定级测评需要协同,不是单点突破
这么多年下来,我越来越觉得信息系统定级和测评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打独斗搞定的活,无论用什么工具、流程还是第三方支持,都绕不开“协同”。但最有效经验还在于:一方面结合权威标准(如《GB/T 22239-2019》和《网络安全法》,可以直接引用条款和监管层级);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别硬套模板。项目推进时我也见过很多公司一味求快,材料满天飞、流程混乱,最后反而全盘返工。只有让业务、安全、IT协同发力,流程才稳。
综合来看,无论是金融大行还是新兴互联网平台,只要处理好团队协作、政策理解和工具辅佐这三块,整个定级备案和测评流程都能顺利推进,既省钱又省力。最后说一句,大公司其实担心的不是“测评过不过”,更多是“能不能持续合规”——所以定级备案不能一次做完丢一边,后续复查、日常巡检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