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前夕,欧盟对俄冻结资产下手,金融战场风云突变
今日清晨,俄罗斯总统普京专机优雅地降落在天津,预示着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隆重召开。此次随访的俄方代表团阵容可谓星光熠熠,三位副总理、十余位部长以及众多俄罗斯重量级企业代表的出席,无疑为此次峰会增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然而,就在普京总统专机抵达之际,远在欧洲的欧盟却传来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其触角直指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
欧元区的“烫手山芋”:2100亿欧元激发的焦虑与分歧
俄乌冲突至今已逾两年,战火的绵延不仅给乌克兰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得其重建之路布满荆棘。据估算,到2026年,乌克兰政府将面临高达80亿欧元的巨额预算缺口。在此背景下,欧盟的财政压力陡增,尤其是在美国国内政治变数增大的情况下,未来其对乌援助的力度存在不确定性。
正当欧洲各国在援助问题上步履维艰之际,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8月30日于哥本哈根举行的非正式外长会议上抛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论断:“除非俄罗斯全额赔偿乌克兰的损失,否则别想拿回一分钱。”此番言论,虽然表面上显得立场坚定,却也暴露了欧盟在资金问题上的捉襟见肘和内部摇摆。
眼下,欧盟共冻结了约2100亿欧元的俄罗斯中央银行资产,其中大部分由设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Euroclear)托管。这笔巨额资产,对于深陷资金困境的欧盟而言,无疑是一块诱人的“救命稻草”。为此,欧盟委员会大胆提出一项激进的计划:将这些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转移至一个“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以便未来能直接用于乌克兰的防务及战后重建。更为激进的是,欧盟甚至在考虑将这笔资金进行更高风险的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然而,一旦投资失利,其潜在的损失将不得不由欧洲纳税人来承担。
东欧疾呼“拿来主义”,西欧警示“金融动荡”
这项计划在欧盟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辩论,甚至可以说是泾渭分明的对立。以爱沙尼亚、立陶宛、波兰等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为代表的东欧国家,态度尤为激进,它们强烈支持直接没收这笔资产。一位爱沙尼亚副外长直言不讳:“钱就在那里,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这种“拿来主义”的观点,在这些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国家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然而,此举遭到了以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为代表的西欧传统大国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比利时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其批评的声音尤为尖锐。他严厉斥责此项计划“极具风险”,并警告称:“没收资产的行为将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动荡,严重削弱市场对欧元的信任。”这些国家更倾向于在国际法的框架内行事,坚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信誉。
“折中方案”的钢丝与法律雷区
事实上,为了寻求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此前G7国家曾艰难地达成过一项妥协:即不触碰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本金,仅动用其产生的收益。这部分收益约合450亿欧元,以贷款的形式援助乌克兰。然而,这笔资金预计将在今年年底耗尽,欧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资金来源。
如今提出的“特殊目的工具”方案,其核心目的在于绕过个别成员国可能行使的否决权,实现资金的“定向转移”。但这一操作在国际法上几乎没有先例可循,许多法律专家认为这相当于闯入了“雷区”。匈牙利已就欧盟绕过成员国批准对乌援助的行为提起了法律诉讼。一旦匈牙利胜诉,其结果很可能对欧盟的整体决策机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俄罗斯的愤怒回应:这是“赤裸裸的抢劫”
面对欧盟咄咄逼人的姿态,俄罗斯方面反应激烈。俄罗斯外交部将欧盟的行为定性为“经济侵略的升级”,而普京总统更是将其直接斥为“抢劫”。在国际关系准则中,直接没收他国主权资产的行为极为罕见。一旦此举付诸实践,不仅将严重损害欧元的信誉,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一个危险的先例,对现有的国际金融秩序构成严峻挑战。
当前,欧盟正试图在法律的边界、金融的稳定以及道德的考量之间走一趟惊心动魄的钢丝。俄罗斯的2100亿欧元,已然成为了考验欧洲原则与现实政策的一块试金石。这场围绕冻结资产的“争夺战”,早已不再仅仅是俄乌冲突的延伸,更演变成了一场关乎国际秩序的走向、金融信用的维护以及欧盟自身团结与分歧的深刻博弈。"
下一篇:金价,又要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