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很“爽”的一幕:主角从古玩市场花很小的代价,捡了个大漏,然后获得极高回报;又或者某些行业老司机打了眼,主角却凭借高超的技巧躲过一劫。
捡漏,就是一方面获得更高收益,一方面保持更低风险,本质上都是经营风险,这与银行业有几分相似,而银行业也存在和爽文主角一样的企业——宁波银行。
相比于“捡漏”这种大众词汇,宁波银行用12个字为自己的经营策略做了更具象阐述,就是那句银行业熟知的“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
1、
8月28日晚间,宁波银行正式对外披露2025年半年报,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突破3.4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04%,上半年营收371.60亿元,同比增长7.91%,实现归母净利润147.72亿元,同比增长8.23%。
2025 年上半年,宁波银行净息差为 1.76%,同比下降 11 个基点,同期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为1.42%,同比下降12个基点。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变化值,宁波银行的净息差均保持了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关于净息差也有一些容易被忽略。“自 2019 年起,按照会计准则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益体现在“投资收益”,但其占用的资金成本仍体现在“利息支出”。若“利息支出”中剔除该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对应的付息成本,公司 2025 年上半年净息差为 1.97%。”
虽然优于同业,但净息差收窄是行业挑战,宁波银行的经营业绩大幅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贷款投放的有效增长。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宁波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 16,732.13 亿元,比年初增加 1,971.50 亿元,增长 13.36%!
这种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作为区域行,宁波银行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为其业绩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地利”。也正因为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也是各头部银行角逐的重点、竞争激烈,连远在华北的北京银行都喊出了“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的口号。
在“神仙打架”的背景下,宁波银行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在浙江和江苏贷款余额分别占全行贷款总额的 64.43%和22.55%,无论贷款余额还是占比,均较2024年同期大幅增加,“捡漏”能力一流。
在当前环境下,信贷能够投放能够大幅增长本就是难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宁波银行在贷余额的大幅增加不是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这才是“捡漏”能力的根本体现。
2、
宁波银行在报告期末保持了不良贷款率0.76%的成绩,实现了自2007年上市以来不良率连续18年保持在1%以下。
但一些能体现“捡漏”能力的细节容易被忽略。
一方面,宁波银行减缓了个人贷款的扩张,“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个人贷款总额5,353.10 亿 元,比年初减少 224.25 亿元,下降 4.02%。”。此前文章中已有阐述,2024年无论是银行业还是整个金融市场的个贷风险都在上升,连头部银行的房抵贷都不例外。
宁波银行这项变化,所惠及的不是当下。
因为如果个贷继续保持增长,不良率会因为“分母”的增加而更优,经营业绩也会因为高息资产的在贷余额增加而增加,ROE、净息差等数据更不必说,但个贷增长的前提是风控“放水”,把问题留给未来。
而此举正是风控不“放水”的体现,惠及的是未来,能够确保宁波银行专注于业务拓展和金融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的各类贷款迁徙率均较年初下降,正常类、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下降的结果是宁波银行不良率依然在低位保持稳定,而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的下降则意味着:即便在不良贷款中,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优化之中。
贷款迁徙率下降不是“因”,而是“果”——它是宁波银行通过“统一授信政策”、“数字化风险监测”等风险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也证明了这些措施并非 “形式化”,而是切实作用于贷款全生命周期、形成了科技化、制度性保障。
正如宁波银行所坚持的风控理念“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
因为经营好了风险,宁波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才能有较年初实现13.36%增长的底气和基础,才能有大好的经营业绩。
3、
在银行业 “息差收窄、风险暗涌” 的当下,宁波银行的 “捡漏” 并非偶然运气,而是 “精准卡位 + 风险把控” 的必然结果。
它扎根长三角沃土,在头部银行扎堆的区域里守住 64.43% 的浙江贷款占比;在个贷风险上升时主动收缩规模,以短期数据让步换长期稳健;用迁徙率下降印证风控实效,让 13.36% 的贷款增长底气十足。
这种 “不追高、不冒进,坚持‘大银行做不好,小银行做不了’” 的定力,正是其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捡漏”之王,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