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再论楼市沉浮:2025年后房价阴跌尚有五年,市场洗牌在所难免
曾被誉为“预言帝”的地产界巨擘王石,其对房地产市场的洞见屡屡被验证。早在2008年,当全国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尤其北京燕郊房价半年内飙升50%之时,他便高呼“拐点将至”。彼时的论调被市场笑柄,然而次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让燕郊房价从每平方米1.8万元断崖式跌至9000元,众多炒房客血本无归,甚至有人首付打水漂,跪求开发商退房。
六年后的2018年,在房企争相夺地、竞相“拍地王”的狂热氛围中,万科内部却挂出了“活下去”的醒目横幅。这一“危言耸听”的举动曾引来外界的非议,但事实证明,万科凭借其超前布局、提前降低杠杆,手中握有1200亿元现金,成功抵御了行业的严寒。而如今,王石再次抛出惊人论断: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才刚刚过半,未来房价或将进入每年5?0%的“阴跌”通道,且这一趋势至少将持续三到五年。
周期之鉴:日本泡沫破灭的阴影与当下中国楼市的严峻现实
王石此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长达数年的深度调整周期的深刻对比。他预言,中国楼市的调整同样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当前市场已显露疲态。南京某楼盘为求资金回笼,表面上打出“首付5万元即可入住三居室”的诱人广告,实则暗中捆绑了长达20年的装修贷款。深圳光明区的新房项目,为了吸引买家,不惜以赠送车位的方式变相降价15%。更有甚者,郑州某郊区楼盘,房价从每平方米1.2万元直线下滑至5000元,却依然无人问津,市场残酷可见一斑。
冰火两重天:核心区域的韧性与小城镇资产的贬值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并非铁板一块。一线城市的优质地段,例如北京海淀区的学区房,在7月份依然实现了0.4%的微涨,上海内环区域的房产咨询量更是激增了30%。这凸显了在市场下行周期中,核心区域的稀缺性和抗跌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北方三四线城市的新区,新盘的亮灯率不足30%,地方城投公司收购这些项目时的价格,竟然仅为楼面价的一半,曾经的热门房产沦为“负资产”。
房企洗牌加速:债务缠身与现金为王的生存法则
王石对房地产行业的洗牌论断正在变为现实。2023年,全国TOP50房企中,竟有32家出现债务违约。预计到2025年,百强房企的总负债将超过3万亿元。杭州一家知名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旗下三个高端项目集体停工,工地被供应商围堵讨债。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如万科般,将净负债率严格控制在28.3%以内,依靠充裕的现金流穿越周期;二是如绿城,通过高品质的石材外立面、豪华会所和泳池等附加价值,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即使比周边项目贵出15%,依然能“秒光”。
政策调控的微妙信号:限购松绑并非重燃炒房热
近期,部分城市出现的限购松绑政策,其目的并非是为了刺激房价上涨。例如,广州增城和深圳坪山在放开限购后,成交量反而出现了12%的下滑,原因在于这些区域的房屋库存去化周期依然超过18个月,市场消化能力不足。
中央层面的政策正在积极引导市场企稳。4800亿元的专项债被用于收购存量房,浙江等地则试点由国企接盘烂尾楼并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房贷利率已降至3.25%的历史低点。这与当年日本央行加息刺破泡沫的激进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中国政府在稳楼市方面的审慎与决心。
购房者理性回归:自住客应关注“租金比”与“三全”区域
对于刚需和自住型购房者而言,如何在当前的调整期中做出明智选择至关重要。王石建议关注两个关键指标:
1. 月供与租金比: 月供支出应不高于同地段租金的1.3倍。例如,在北京回龙观,一些次新房价格已跌破每平方米5.5万元,但月租金却仍高达8000元,此时购买的月供若显著高于此数值,则需警惕。
2. “地铁、学区、产业”三全区域: 优先选择同时具备优越交通、优质教育资源和蓬勃产业支撑的区域。上海前滩的新房项目,一旦开盘即告罄,便是此类区域市场热度的体现。
避险指南:远离三类高风险房产
与此同时,王石也为购房者列出了需要警惕的“三类房”:
1. 三四线城市远郊盘: 这些区域的房屋去化周期普遍超过20个月,意味着销售困难,价格下行压力巨大。
2. 小开发商的期房: 面对市场波动,小型开发商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期房烂尾的风险最高,应尽量规避。
3. 商业过剩区域的商铺: 许多商业街区的商铺空置率高达40%,租赁需求疲软,投资价值大打折扣。
合肥的投资客将一套公寓挂牌半年,降价四次,甚至倒贴万元物业费仍无人问津;威海乳山的海景房更是五折抛售,一年内看房者不到10组,这些都是市场泡沫破裂后,投资失利的惨痛案例。
总而言之,在王石的最新论断中,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部分区域的深度下跌和房企的洗牌在所难免。购房者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判断,将重心放在自住需求和长期价值上,才能在市场的巨浪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