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创出十年新高,祝贺所有在这个市场中坚持下来的战友们。
正好之前有朋友问投资收益,虽然也清楚自己的大概水平,但因为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资金分散在多个账户中,投资品种包括基金、股票、转债,有A股、B股,尤其是早些年通过不同的渠道买了几十个基金,严格的收益统计还真没有做。
于是各种翻箱倒柜,将之前的证券、基金各种数据拉出来,各种计算、估算。发现有些之前收益统计错了,有些账户密码都忘记了需要重置,有些数据已经查不到了只能估算,有些发现竟然还有钱。发现数据保留最差的中欧基金,数据都被清零了。支付宝最远只能查到21年的数据,广发证券14到19年的只能看到一个年度的数据,13年的完成看不到了。实际上我是12年开始投资基金,13年6月开通广发证券账户。
记得当年最早买的基金是华夏复兴和嘉实服务增值,第一次买的时候怕被骗,没敢在基金管网上买,是通过银行渠道买的,买完再跑到基金官网查询,发现没问题才敢在基金网站上买。后面又买了易方达、中欧、富国、兴全、景顺、汇添富等很多基金。之前那些当红老将的基金大部分我都买过,如富国天惠、天成红利,嘉实优质、服务增值,易方达中小盘、景顺鼎益、兴全趋势等。这些基金也为我赚取了不少的收益。
股票账户开通的第一个买卖标的却不是股票,而是买了一个叫基金金鑫的封基,当时上证跌破2000点,开盘在1948点,号称建国底,盘中跌到1849点,我在一片腥风血雨中颤颤巍巍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证券买卖单,收盘即有盈利。这个经历也培养了我每次大盘狂跌时敢于逆流而上的勇气,13年6月、16年熔断、18年贸易战,疫情爆发(20年2月)、24年2月、25年关税战等大盘狂跌时我都抄家伙上。大部分时候都干到满仓。
这个基金后来应该是转型了。现在封基也基本没有什么好的标的了,自己也不怎么关注这个品种了。我后面也投过分级基金,不过18年才开通权限,只赚了2万多块钱。
第一个买卖的股票是金螳螂,最后不仅亏损,几乎是接近跌停价卖出。当时风传公司的老板行贿南京的官员,本想抄个底,后来出事大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股票上出师不利,导致我在后面对股票都缺乏信心,仓位一直上不去。又或许是缘分和修为不够,说来也巧,我入市十来年从来没有中过任何一个新股。
第一个盈利的股票格力,盈利50%之后加仓。盈利比例最高的其实是五粮液,那时候看着五粮液6倍PE,茅台10倍PE,价格120。当时想着跌破100就买。最后没跌破,只在15块买了点五粮液,分红后成本到13块,18年涨到50 就卖了,却没想到后面是10倍股,可惜只买了几百股。后续又买了泸州老窖、东阿阿胶、长安汽车、华夏幸福、伊利股份等。
那时候对价值投资真是虔诚,奉为唯一的真理。对其他的投资理论很是不屑。真正让我信仰崩塌的是华夏幸福和尔康制药。尔康我是头天挂单买入最后差一分钱没成交,后面爆出造假狂跌。华夏幸福是29 块买的,后面还越跌越加仓,最后亏损割肉,若干年后听到其破产赖账的消息,不胜唏嘘。
我觉得价值投资最大的问题是理论上无比正确,实际上难以落地指导普通人的投资。这玩意对人的要求太高了,我自己是注册会计师出身,自信基础的知识还是有的。但要对一个企业进行估值,其影响的因素太多了。哪怕估值对了,市场不认,其实毛用都没有。这把剑非几十年功力的人无法挥舞。另外一个问题是纠错成本太高。你觉得低估买入,若干年后发现看错了卖出,钱亏了不说,时间已经浪费了。就算赚钱了,价投买卖的标的一般都很少,也就缺乏大量的数据,到底是买对了还是运气好,谁又能说清楚。
在外面漂泊了多年之后,19年11月遇到了集思录,心中不免为之一振,感觉终于找到了投资上的归宿,从此就没有离开。在这上面孜孜不倦地学习,也源源不断地赚钱,这里面高手云集,各种策略飞起。更可怕的是发现有人能推动上市公司下修转债,有人能与基金公司battle、修正基金净值,有人每次开口标的都会下跌,有人能按月不回撤,有人能计算量化风险,有人出手博弈每次都赢钱。这些人都太牛逼了,我自己也不停的学习、吸收、实践、调整,内化成自己的策略和模式。
自从来了集思录之后,目前无一年度亏损,我统计发现在市场不断进化的大背景下,自己的年化收益还提升3个百分点。
我在来集思录之前,也做过一些要约套利、吸收合并套利之类的,做过金马集团和南国置业的套利。当时看了雪球的一篇文章,大意说套利和价投其实是剑宗和气宗的关系,套利很快会消失,价投才能永久。就因为这,我错误地选择了价投,发现错误的时候,5年已经过去了,这里错失的不仅仅是投资机会,更是逝去的时光和年化。
这十几年来,遇到过很多错误的理论,踩过大大小小的坑,犯过数不清的错误,也一遍遍地被市场毒打。无数个白天深夜,在翻公告、查数据、复盘研究、计算推演,在这个市场的时间越来越长,头发越来越少,胆子也越来越小。很难说是幸与不幸。
那时候年轻,无知者无畏,头铁就冲了进来,如果提前知道是这样的一条路,会不会还是那么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