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营收占比再次提升
4月,卫龙正式官宣青年演员王安宇成为魔芋爽的品牌代言人。8月,卫龙又宣布管乐成为风吃海带的品牌大使。此前,这两款产品都没有代言人。在短短4个月内接连签约两位人气高涨的年轻艺人,足见卫龙对魔芋爽与风吃海带的重视程度。
签约代言人,自然是希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拓展更多的消费者。魔芋爽与风吃海带,同属于卫龙旗下蔬菜制品业务板块,这是卫龙美味业绩的核心驱动力。
不久前,卫龙美味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2025年上半年实现总收入约34.83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归母净利润7.33亿元,同比增长约18%。
虽然业绩增速远不及2024年同期,但卫龙能取得双位数的增长也实属难得。
卫龙美味向《财经天下》表示,其上半年业绩的增长,主要有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蔬菜制品的持续爆发式增长;二是全渠道战略的深化执行,特别是在新兴渠道的快速渗透。
在产品阵容方面,卫龙美味主要包含三个板块:一是调味面制品,也就是常说的辣条,主要产品有大面筋、小面筋、麻辣棒、小辣棒、亲嘴烧、麻辣麻辣;二是蔬菜制品,主要有魔芋爽、风吃海带及小魔女;三是豆制品及其他产品,主要包括香辣豆皮等。
▲北京一量贩零食品牌店内的卫龙产品。图源/《财经天下》
2024年,在卫龙美味的营收结构中,蔬菜制品的占比首次超过了调味面制品,成为对公司业绩贡献最大的一个板块。2025年上半年,蔬菜制品的占比更是超过了60%。
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是魔芋爽。魔芋爽已经成为卫龙的大单品。
卫龙美味告诉《财经天下》,蔬菜矩阵的崛起,是卫龙应对消费者口味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前瞻布局的结果。“2014年,魔芋爽以口感差异化为基点全国首创,2015年中国魔芋市场就进入快速增长期,2021年后,魔芋爽更紧握低卡零食密码,一飞冲天。”
热量低,是卫龙宣传魔芋爽的核心卖点。“卫龙魔芋爽,热量低低低低低低……”此前,卫龙魔芋爽一则15秒电梯广告,像洗脑一样,出现了22个“低”。不过,卫龙在广告及宣传语中的所谓“热量低”,只是跟此前的历史产品对比的说法。
“要说魔芋爽有多健康,那也谈不上,只是,吃起来解馋又解压,同时,相比辣条等高热量零食,魔芋爽的热量相对较低。”有魔芋爽爱好者说道。
此前,魔芋爽主推两种口味——香辣与酸辣,上半年,又推出了麻酱口味。在低热量的营销推广之下,迎合了健康化趋势的魔芋爽,已经正式撑起了卫龙美味的半边天。
2025年上半年,在其他两个板块营收均下滑的情况下,蔬菜制品板块收入21.09亿元,同比增长44.35%,占总收入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9.7%增至60.5%,成为卫龙的绝对支柱。
在渠道方面,卫龙上半年的增长主要来自线下渠道。卫龙美味称,在与全国1777家经销商稳固合作的同时,其积极拥抱新业态,在新兴渠道譬如零食量贩渠道,快速布局,契合了当下追求质价比的消费趋势。
今年上半年,线下渠道为卫龙贡献了31.47亿元的收入,增长21.5%,收入占比升至90.4%。
《财经天下》发现,在北京多个量贩零食品牌店,卫龙的产品都陈列在较为显眼的位置,且占了不小的面积,尤其是魔芋爽,甚至还有折扣价。万辰集团就在财报中提到,魔芋爽是其经营的核心产品之一。万辰集团旗下的量贩零食品牌店主要有好想来、老婆大人。
02、卫龙辣条,真不香了
魔芋爽所在的蔬菜制品板块的营收占比,超过了卫龙美味其他两个板块之和,且是上半年业绩增长的唯一驱动。与之相对应的是,卫龙美味的传统强势板块——辣条,上半年营收出现了下滑。
因添加多、热量高被贴上“垃圾食品”标签的辣条,在追求健康的趋势之下,很多人只是偶尔买一点辣条解解馋,而非高频次去消费。
卫龙辣条近几年更是被很多消费者吐槽。
“我一个正宗喜欢吃辣的湖南人,尝一口就不想吃了,甜而不香。”“不是童年的味道了,又甜又不辣。”“辣条辣条,卫龙的辣条不辣还特甜。”“我是上海人,口味偏好是甜,但是卫龙辣条吃起来甜得发齁,又带咸辣。”“和以前不是一个味儿了,不如麻辣王子。”
除了口味,卫龙辣条的价格也被很多人吐槽。
“超市货架拿了两包卫龙辣条,付款时懵了,10块!”“饭后突然想吃辣条,去超市发现卫龙辣条已经涨到4块钱一包了,工资涨得都没这么快,想想还是算了,已经是大人了。”
以卫龙辣条的单品之一大面筋为例,106克装,零售价已经涨至4元甚至5元。
作为卫龙的起家业务,辣条已经将原本在公司的核心地位,拱手让给了魔芋爽。2025年上半年,卫龙的调味面制品板块实现收入13.10亿元,同比下降3.25%,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6.1%下降至37.6%,而且,毛利也下降超2%。
看来,卫龙辣条,确实不香了。
调味面制品在2022年和2023年也出现过下滑,但是在2024年恢复了增长——2024年调味面制品收入26.67亿元,增长了4.6%。没想到,在2025年上半年,又下滑了。
此外,作为卫龙美味第三个板块的豆制品及其他产品,2025年上半年收入下降超48%,占总收入的比重从4.2%降至1.9%。
这将卫龙美味增长的所有压力,完全压在了蔬菜制品板块。
在快销品市场,当一个品类开始快速增长或者火了之后,会有无数个品牌跟进。很快,这个品类的同质化竞争就会加剧,甚至进入存量竞争。这时候,企业就急需新的产品站出来,为其注入新的增长活力,带来新的故事。对于依赖大单品的快销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正如东鹏饮料,长期依赖大单品东鹏特饮,现在补水啦已成第二曲线。又如农夫山泉,当饮用水业务萎缩的时候,以东方树叶为代表的茶饮料业务支棱了起来,驱动农夫山泉整体增长。
对卫龙美味而言,辣条稳不住了,但是魔芋爽站了出来。不过,近两年,魔芋爽的竞争对手同样出现了很多,如另一家上市公司盐津铺子推出的大魔王,直接与魔芋爽竞争,而且其早就推出了麻酱味魔芋素毛肚,还宣称芝麻酱只用六必居,“麻酱素毛肚全国销量第一”。
2025年上半年,盐津铺子的休闲魔芋制品实现营收7.9亿元,同比增长约155%,营收占比更是翻倍,已成为公司第一大单品。可见,盐津铺子的大魔王,正在加速追赶卫龙魔芋爽。
此外,劲仔食品、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来伊份等休闲零食界的新老巨头,均已推出魔芋制品。
卫龙未向《财经天下》透露魔芋爽单品的营收情况。不过,2025年上半年,其整个蔬菜制品板块的增速不及2024年上半年的56.6%。显然,未来的增长不能完全依赖魔芋爽。卫龙美味也正在培育下一个重点单品——风吃海带。
卫龙美味告诉《财经天下》,魔芋爽不仅重塑了卫龙的营收结构,更验证了其孵化爆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卫龙正在系统性地复制这一成功。2019年推出风吃海带以来,不断加码产品研发,于7月推出了清爽酸辣味风吃海带新品,蔬菜制品或将再添一员大将。”
在宣布管乐担任风吃海带品牌大使时,卫龙表示,此次合作可以精准触达目标消费人群,再次助推卫龙的第二曲线——以魔芋、海带为核心的蔬菜制品,加速发展。
03、换了两个核心高管
虽然上半年业绩表现不错,但是,2025年以来,卫龙美味的核心高管——首席执行官与首席财务官都发生了变动。
3月,卫龙美味发布公告称,孙亦农因个人事务及其他业务安排,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职务。辞任后,其仍将继续担任公司顾问职务。
接棒孙亦农出任新首席执行官的,不是别人,而是刘卫平的弟弟、卫龙创始人之一——刘福平。
7月,卫龙美味又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彭宏志,因个人职业发展安排,将于8月31日辞任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公司执行董事余风,将自9月起接任首席财务官。
即将上任卫龙美味首席财务官的余风,也不是别人,而是刘卫平、刘福平兄弟的表弟。
卫龙是一家家族味很浓的企业。
1999年,20岁的刘卫平,带着打工攒的钱与辣条的配方,一路北上,从湖南平江到长沙,再到河南郑州,转乘火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漯河。
辣条的故乡是平江,不过,将辣条做成巨头的商业故事,发生在漯河。作为“外乡人”,在漯河,刘卫平、刘福平兄弟俩将辣条卖到了全国各地。2022年12月,卫龙美味在港股上市。
在3月份首席执行官变动之前,卫龙美味的执行董事有6位,分别为刘卫平、刘福平、孙亦农、彭宏志、刘忠思、余风。其中,只有孙亦农一人不是刘氏兄弟的亲戚。
孙亦农是刘氏兄弟外聘的职业经理人,曾在可口可乐、银鹭(当时还属于雀巢)任职,2021年9月加入卫龙,担任总裁特别助理,并于当年12月升任为首席执行官。
《财经天下》梳理公告发现,刘忠思为刘卫平及刘福平的堂弟,彭宏志是刘忠思的表兄,余风为刘卫平兄弟及刘忠思的表弟。余风是2024年5月接任陈林出任执行董事的,而陈林也是刘忠思的表兄弟。
自孙亦农辞任后,卫龙美味的执行董事从6位减至5位,分别为刘卫平、刘福平、彭宏志、刘忠思、余风。此外,刘卫平担任卫龙美味董事长,刘福平为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余风即将成为首席财务官,刘忠思为高级副总裁。
在刘氏家族的带领下,卫龙将走向何方?短期来看,未来的增长还得靠蔬菜板块。上半年,也只有蔬菜板块在增长。
虽然魔芋爽驱动着卫龙美味的业绩,但由于辣条的失宠,卫龙美味的业绩面临着压力。未来,卫龙还需要下一个魔芋爽。
卫龙美味走的是“多品类”产品策略。卫龙美味称,公司在产品研发上遵循“辣味+X”的创新逻辑,即在保留核心品牌基因的同时,嫁接不同的品类或风味。“这种系统性的创新,正在为卫龙构筑一道难以被轻易模仿的产品护城河。”
那么,被卫龙重视的风吃海带,会成为下一个魔芋爽吗?
(作者 | 张向阳,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