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图虫
今天,A股再次迎来超重磅历史时刻!
A股电子板块市值达到11.54万亿元,登顶第一!
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时刻,到底有多重磅。
这或许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首次有板块的市值,超越银行业。
它的背后,不仅反映了以科技为先锋的新经济已经超越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更意味着中国股市增长的主引擎,被真正切换。
从今天开始,A股的上涨引擎,将有望向美股对标——由科技巨头来驱动。
01、史诗级大爆发
8月22日,A股主要指数集体走高,沪指涨1.45%报3825点,续创十年新高;深证成指涨2.07%,创业板指涨3.36%,科创50指数涨8.59%创逾3年新高。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2.55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227亿,市场情绪再次显著提升。
表现最强势的无疑是芯片半导体产业链,从芯片、封装、CPO到服务器、算力、AI应用等几乎所有板块,都出现了全面大爆发。
其中,寒王、海王两大是AI芯片巨头双双同时20CM涨停,同时带动数十家芯片概念股涨停,甚至连一些科创ETF的涨幅罕见飙升高达15%,堪称A股有史以来除了“924”之外罕见飙涨盛况。
消息面上,引爆此类行情大涨最直接的导火索,来自DeepSeek。
昨晚,DeepSeek突然高调官宣“正式发布DeepSeek-V3.1”的文章,并在其置顶留言里说,UE8M0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新的架构、下一代国产芯片,总共短短不到20个字,蕴含了巨大信息量。
根据这些信息,市场有很多猜测,其中最一致的是国产算力自主化已经开始显著提速。
再结合近日不断有小作文提到国内对英伟达H20芯片的采购限制及英伟达要求富士康暂停H20芯片的生产等消息,两相验证下,市场对于国内的芯片产业关注热情达到了新的高度。
实际上,从今年4月份中美贸易谈判释放转暖信号,以及美方宣布有条件允许英伟达供应中方H20芯片等利好消息传播以来,中国的AI产业链从液冷、CPO、到PCB、服务器等已经都先后轮过一轮极为显著的大涨。
比如液冷板块,7月以来,思泉新材、淳中科技的累计涨幅均超过2倍,英维克、欧陆通、大元泵业等涨幅超1倍。
CPO板块更是近几年来涨幅夸张的焦点,“易中天”三巨头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在今年累计分别大涨233%、126%、89%。其中新易盛在最近5个月股价从最低46.53元连续飙涨至目前的273.81元,市值2720.89亿,近5个月最多涨了5倍!
如果从2023年AI大模型爆火以来算起,新易盛的股价更是累计飙升多达16倍,堪称AI红利时代下最受益的大赢家。
AI服务器领域,富士康今年累计上涨1.2倍,市值在近日甚至一度接近万亿市值大关,成为市值增量最大赢家之一。
还有PCB领域的胜宏科技,目前为止年内涨幅早已超过4倍,市值达到了近2000亿元,强势程度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芯片产业链的估值已经非常高,细分环节的泡沫肯定有,但目前处于情绪极端高涨的行情,难以判断这波能把它推高到哪里去,短期注意风险是必要的。
但长期来看,机会还有很多。
02、中国版“英伟达”的希望
抛开消息面和情绪面的刺激,近期寒王、海王之所以能大涨,业绩增长让高估值预期不断得到兑现是更为根本的支持基础。
机构研报显示,以科创芯片指数所覆盖的成分股为例,从2024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利润便自底部开始迎来持续改善,截至2025年一季度,科创芯片指数归母净利同比从24年年底的-6.9%提升至83.2%。
其中,“寒王”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实现营收11.11亿元,环比增长12.4%,同比飙升4230.22%,归母净利润3.55亿元,环比增长31%,同比增长256.82%,实现扭亏为盈。公司期末存货达27.55亿元,较年初17.74亿元增长55.3%;预付款项达9.73亿元,较年初7.74亿元增长25.7%。存货和预付款的持续增长,印证了公司积极备货应对旺盛的下游需求。
“寒王”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厂商,具有训练与推理的系列化智能AI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芯片核心系列产品主要有思元370、思元220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如今业绩数据呈现翻倍式增长,较大程度验证了国产芯片市场的需求开始爆发的猜测。
众多机构对寒武纪持积极乐观态度。长江证券指出,在模型能力提升和未来应用繁荣的趋势下,AI芯片中长期天花板进一步抬升,AI算力芯片行业市值天花板也随之打开。前期英伟达芯片恢复供应H20带来的行业压制预期逐渐消化,而行业需求依旧旺盛,寒武纪在国产AI芯片领域竞争力突出,存在总量和份额双升逻辑。
市场对于“海王”海光信息的炒作逻辑与之类似。
海光信息的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劲,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基于x86架构,在政府云订单中占比达70%,并且能兼容CUDA生态,有效降低了软件迁移成本。其DCU产品线在智算中心建设项目中更是斩获超15亿元订单,已在科教、金融、医疗、政务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海光信息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营收实现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归母净利润实现16.39亿元,同比增长31.90%。其中,第二季度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4亿元、6.96亿元,均创单季度新高。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得益于国产高端芯片市场需求的持续攀升,通过深化与整机厂商、生态伙伴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合作,加速产品在客户端的导入,进而推动了营业收入的增长。
2025年上半年,海光信息期末合同负债超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倍,这也清晰表明上半年其收到来自客户的新增订单大增。
整体来看,当下的A股市场,科技成长无疑是主赛道方向。从AI算力硬件、机器人,到芯片半导体消费电子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上升的产业景气度。尤其是在近期不断迎来各种重大利好催化的AI算力硬件,行情大概率是不会就此结束。
机构认为,当前全球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算力在持续攀升,促进了AI芯片市场规模的扩张,2025年全球AI芯片规模有望达920亿美元,同比增长29.58%,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2024年有望达到1412亿元,占比全球约28%。
其中以寒武纪、华为等厂商为代表的国产AI厂商正在加速布局,国产AI芯片自主可控进程有望全面提速,预计今年国内本土AI芯片品牌的出货份额将达40%。
要注意的是,今天国产芯片大爆发之下,并不仅是这些核心巨头得到资金的青睐,其他细分产业链同样迎来巨大机会。
除了近期已经显著大涨的液冷、CPO、PCB、服务器板块外,算力数据中心(算力租赁)、先进封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存储芯片及中下游细分赛道众多的AI应用方向。
比如设备与材料中的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核心设备及高纯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关键材料,作为技术壁垒极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都是产业链安全自主关键环节,这些板块目前在市场虽然已有大涨,但涨幅相对其他热门环节依旧不算什么。
可以预计,这些产业链细分环节,在后续行情中随着芯片自主逻辑不断得到验证加强,大概率会轮番得到资金的继续关注。
就在今天盘后,称新闻报道,在8月22日召开的“由云向智算领未来”分论坛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将持续优化全国算力布局,有序引导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动态平衡,加强对总体算力利用率比较低地区规划新建项目的审批。
这暗示,算力数据中心基建的题材板块,又将迎来重要题材催化。
03、尾声
在大国科技竞争的宏大叙事下,算力国产化替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持续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国内算力需求高速增长,将为市场带来数千亿级的增量大蛋糕。
这里面的长线投资机会无疑是非常多的。
不过也要注意到,尽管国产算力产业链的未来潜力空间巨大,但相关概念股众多且不少个股已经在短期显著上涨过大,其中的投资风险也在跟着显著放大,投资者在操作时仍需要更多审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