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业"二永债"发行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截至8月5日,境内银行共发行67只"二永债",合计规模突破1万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银行业对资本补充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凸显了当前银行资本结构面临的挑战。
发行规模创新高背后的驱动因素
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二永债"发行的快速增长。低利率环境为银行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显著降低了发债成本。当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降至1.65%左右,相比之前动辄4%以上的发行利率,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信用债供给偏紧的市场环境也为"二永债"创造了良好的发行窗口,机构资金对高评级金融债的配置需求水涨船高。
银行业务扩张带来的资本消耗是发行提速的根本原因。随着风险加权资产持续增长,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压力,亟需通过外部渠道补充资本。特别是中小银行,其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对"二永债"的依赖程度更高。数据显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合计发行42只,规模达1799.6亿元,发行主体数量明显增加。
2019年首批银行永续债于2024年进入赎回周期,为保持资本水平稳定,银行续发动作明显提速。西安银行近期全额赎回2020年发行的20亿元二级资本债,彼时发行利率高达4.3%,利差缩窄促使银行加快旧债赎回和再融资步伐。这种置换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永续债整体发行量上行。
结构性问题仍需关注
尽管"二永债"发行规模创新高,但其资本补充效果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局限。根据监管规定,二级资本债在发行后第5年开始,每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比例逐年递减,从100%降至20%。若银行未及时赎回,资本补充效果会迅速减弱。南昌农商行4月公告不行使2020年发行的5亿元二级资本债赎回权,成为今年首家明确不赎回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已降至9.52%,逼近监管底线。
更为关键的是,"二永债"仅能计入其他一级资本或二级资本,无法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资本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小银行在该领域可用工具仍较为匮乏。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与12.96%,明显低于国有大行的17.79%,整体资本基础偏弱。
中小银行内源资本积累能力也面临制约。受净息差下行、资产收益率下滑影响,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留存收益对资本的补充作用减弱。部分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反弹,进一步压缩了内源性资本的积累空间。在股权融资受限、市场估值偏低的背景下,以"二永债"为代表的债券型资本工具成为中小银行"补血"的重要选择。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