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井食品”)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份代号:2648.HK,成为国内首家“A+H”上市的速冻食品企业。
△安井食品H股上市鸣锣
安井食品董事长刘鸣鸣(右);安井食品副董事长章高路(左)
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安井食品总能在市场环境的变化下,及时抓住行业趋势中的关键机遇,顺势而为制定公司经营策略;以显著的跨周期能力于2020年成为行业龙头,其后几年公司在高基数下的业绩增速仍显著快于同业。2024年安井食品实现营收151.27亿元,近15年来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2.6%,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2.2%。
业绩稳健增长也为高分红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安井食品累计分红超过10亿元,累计分红率为70.05%,股息率稳居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前10%。
在速冻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中,安井食品不仅分红总额最多,分红也更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充分体现了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履行回报股东责任的担当意识。
△安井食品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安井食品本次全球发售H股总数为39,994,700股(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其中,香港公开发售11,998,500股,约占全球发售总数的30.00%(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国际发售27,996,200股,约占全球发售总数的70.00%(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根据每股H股发售价60港元计算,假设超额配售权未获行使,公司预计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3.02亿港元。
安井食品此次香港公开发售获44.2倍认购,并成功引入6家重量级基石投资者,包括知名私募景林资产、厚生投资、QRT、FCP Domains、Nona Verse等长期价值投资机构。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11,773,800股,占本次发行规模的29.44%,认购金额达9,000万美元(约7.06亿港元)。高比例的基石认购,充分彰显专业投资机构对安井食品长期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香港资本市场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近年来内地和香港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为中国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构建全球募资和发展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安井食品自2021年收购英国功夫食品开始,在夯实国内速冻食品行业龙头地位的同时,也在顺势而为、积极开拓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
回顾安井食品24年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国速冻食品企业的表率。
从一颗鱼丸到百亿集团,安井走过24年
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厦门华顺民生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速冻技术导入中国初期诞生的典型的东南沿海区域型小企业之一,二十多年栉风沐雨,安井食品已然成为速冻食品界的执牛耳者。
在速冻界一众家族企业中,安井食品职业经理人制度独树一帜,董事长刘鸣鸣、核心高管张清苗、黄清松、黄建联等人都是引领公司发展历程的老将,熟谙速冻行业竞争、企业发展之道。
安井食品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1-2006年,树立品牌期。
与众多铺开摊子、品类分散的新进者不同,2007年前后,安井食品一边大刀阔斧砍掉了馄饨、粽子等产品,速冻水饺维持小规模生产,避开与面米龙头的直接竞争,而是专注速冻火锅料制品,通过大单品、主B端、规模化的方式构筑竞争优势。
一边又避开三全、思念主导的汤圆水饺赛道,以发面类制品这一细分品类切入速冻米面制品市场。
渠道上,安井食品将重心放在了农贸市场、中小餐饮店等下沉市场,快速成为区域性速冻龙头。
2007-2017年,弯道超车期。
安井食品在产品上主攻起标准化的火锅料,捧出过多个年营收过亿的大单品,拿下火锅料市占率第一。
与此同时,采用“一县一商”的经销商策略,形成辐射全国的经销网络,并与呷哺呷哺、海底捞等连锁餐饮展开合作,在规模上实现弯道超车。
2018年至今,绝对龙头期。
2017年,通过在产品和渠道展开双重错位竞争从而闯入行业头部的安井食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资加速奔跑。
此后两三年,安井食品又抢先盯上了“预制菜”这门新生意。
这一时期,恰是国内预制菜行业从B端快速发展期向C端需求挖掘期的过渡阶段。自2020年起,通过收购、并购、开发子品牌等手段,安井食品快速拿下预制菜赛道的入场券,打造出酸菜鱼、小龙虾、小酥肉等爆款。
同时,家庭火锅的崛起让安井食品看到了发展C端火锅料的机会,2019年安井食品推出面向C端的中高端锁鲜装,并借此迅速完成了B端到C端的切换,许多经销商只需在短短几天内将终端的大包装换成小包装售卖。
锁鲜装在2020年疫情的二次助推中成为家庭囤货的青睐产品,实现了C端的迅速放量。
也是这一年,安井食品实现收入69.7亿元,超越三全食品的69.3亿元,坐上速冻江湖头把交椅。
从东南沿海一家小企业,到速冻界巨无霸,安井食品用了24年。
捧红39个亿级爆品,全国落子13个生产基地
正如随处可见的安井产品,安井食品的触角似乎已经无处不在。从品类广度上看,安井如今完全可以“承包”普通人的一日三餐。
目前,安井食品的产品策略可以概括为“三路并进、爆品先行”,形成以大单品为核心的跨品类产品矩阵。招股书显示,安井食品提供超过500种产品,其中营收超过1亿元的大单品共计39个,包括火山石烤肠、小酥肉、调味虾、烧卖、撒尿肉丸等。
而安井食品之所以能成为大单品制造机,或得益于其后端的“产地研”与前端的“销地产”模式。
所谓“产地研”,指的是依据当地原料特性和消费者口味偏好,为不同地区开发定制产品,如针对华南的鱼籽炸鱼蛋、华中的嫩鱼丸等,同时保持全国性主要产品种类的一贯特色。
而“销地产”,指的是生产基地邻近主销市场,辐射范围在500公里以内,缩短了材料供应商、生产基地、经销商和终端客户之间的冷链运输半径,降低产品损耗率。
据招股书,安井食品目前在四川、河南、湖北等地拥有13个国内生产基地,年产量超过100万吨,2024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超过97%,而物流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0.9%。
显然,从“产地研”到“销地产”,这种区域化多点布局达成规模经济以后,在物流和供应链方面都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该策略还锻炼了安井食品面向市场时的快反能力。2023年,淄博烧烤爆火全网之际,安井食品就曾大力推动丸子等适合烧烤场景的产品渗透,掀起了一阵“安井丸子热”。
再从渠道收入来源来看,曾经作为上游供应商企业的安井食品,现今已经逐步走上了B+C双端驱动的新路径。
招股书显示,安井食品的销售渠道,包括经销商、KA客户(大润发、永辉超市、沃尔玛等)、直营客户(张亮麻辣烫、呷哺呷哺、海底捞等)、新零售平台(盒马鲜生、叮咚买菜、锅圈等)及电商平台(天猫、京东、拼多多等)。
其中经销商一直都是绝对的主力,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他们贡献的收入分别为97.6亿元、113.2亿元和123.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均超过八成。截至2024年底,安井的经销商总数为2017个。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年,每名经销商平均贡献收入约610万元,超过行业头部公司水平。
经销商的“贴身支持”,不仅使得安井食品在线上、线下各类消费场景中“随处可见”,持续扩张产品的销售规模,同时也为公司分散了风险。
海外战打响,将纵深推进国际化战略
此次奔赴港交所,安井食品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
在此之前,安井食品就已经在为拓展境外市场做准备。据媒体报道,2024年7月,公司曾派出高管前往东南亚,目标是考察当地市场,寻找业务拓展、原料采购以及并购等合作机会。
在2024年12月在接受机构调研之时,安井食品明确,公司“出海”首选就是东南亚市场。
东南亚的速冻食品行业起步较晚,正经历迅速发展,于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约107亿美元,于2024年至2029年的CAGR预计达14.0%。与此同时,该行业仍然高度分散,前五大市场参与者按2024年收入计的合并市场份额低于5%。本土并无龙头公司,显示进一步整合机会巨大。
在安井食品,境外市场贡献的业绩也才迈过亿元门槛。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来自境外市场的营收为1.68亿元,约占比总营收的1%。
在前期有益尝试的基础上,安井食品将借助港股上市东风,着力优化全球市场布局,纵深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公司拟将部分港股上市募资用于强化海外销售及经销网络,聚焦东南亚、欧洲及北美等市场。依托英国功夫食品业务及收购经验,计划联合当地成熟经销商,拓展商超、餐厅等终端渠道;与出海餐饮企业构建战略合作,组建专职销售团队服务餐饮客户;并针对海外消费需求开发适配新品,挖掘市场增长机遇。
站在国际化大舞台上,安井食品表示,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务实的作风,整合全球资源,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增长,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和产品综合竞争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便捷的美味选择,为海内外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回报。
属于安井食品的海外序幕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