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操作让人感到困惑不已,尤其是在处理中美贸易问题时,其态度波动非常明显。面对其他国家时,特朗普毫不犹豫地挥舞关税大棒,雷厉风行,几乎不给任何商讨的余地。可是在面对中国时,他的关税政策却像过山车一样,时而上扬,时而下滑,难以预测。
尤其是在最近几个月,特朗普的态度出现了显著变化。他原本在4月时表现出强硬立场,但如今,他的态度变得非常温和,甚至在第二轮的“全球征税”名单中,中国的名字也没有出现。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特朗普刚刚上台时对中国的态度一度颇为严厉,尽管在言辞上宣扬中美友好,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施压。要理解这一政策,我们不妨从他第一次执政期间的背景谈起。
回溯至2017年,特朗普刚刚入主白宫,作为一位商人出身的总统,他对美国的经济数据极其敏感,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当他看到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高达3700多亿美元时,他的愤怒几乎溢于言表。这一巨额逆差占据了美国整体贸易逆差的一半,特朗普认为这是美国经济的一个巨大痛点。对于他来说,贸易逆差意味着美国在经济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类似于一笔“亏损”生意。
特朗普强烈认为,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下风,必须采取行动来纠正这一局面。于是,这种担忧和情绪催生了对中国贸易政策的根本调整,从而引发了随后的贸易战。
这场贸易战来得异常迅猛,几乎没有任何预兆。由于中国对这场贸易冲突的突然爆发感到措手不及,初期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局面较为被动。美国凭借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试图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打乱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转。
在这场贸易战中,中国的一些出口企业迅速遭遇订单急剧下降,部分产业链也受到波及,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然而,面对美国的强硬姿态,中国并未退缩,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措施,同时也在外交上积极寻求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谈判,中美双方终于在2019年达成协议。协议中,中国承诺在2020到2021年期间,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此外,中国还决定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旨在缓解两国的贸易紧张局势,推动双边贸易朝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特朗普对这份协议表示极大的满意,认为这是自己在执政过程中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他看来,这份协议不仅是美国在贸易领域的胜利,更是他强硬政策的胜利。因此,他不时在各种场合上吹嘘这份协议,作为自己获得选民支持的一个重要政绩。
然而,当特朗普再次上任后,由于前一次“成功经验”的影响,他产生了路径依赖,天真地认为只要再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采用同样的高压政策,就能再次逼迫中国做出让步,继续实现他的政治目标。
于是,在2025年4月,特朗普不顾后果再次加大关税力度,将对中国的关税直接提升至125%。他认为这一举措能够迫使中国如上次一样屈服。然而,现实却让他大跌眼镜。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强的经济底蕴和应对贸易挑战的经验,不再是过去那个可以轻易被迫屈服的国家。
面对美国的挑衅,中国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反击的力度相当强硬,不仅将对美国产品的关税提高至125%,还出台了稀土出口配额政策,这一举措直接打击了美国高科技行业的供应链。美国的一些科技公司对此表示深切担忧,稀土作为现代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稀土出口配额政策让美国企业陷入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困境。
在美国经济受到如此打击后,特朗普的态度迅速发生了变化。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保护受贸易战影响的企业,他最终决定做出妥协,降低了对中国的关税,减轻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负担。此外,特朗普还取消了对中国芯片出口的限制。
然而,特朗普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贸易战策略失败,并且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处于劣势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他不得不承认,持续的贸易冲突已经让美国的经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国内企业的反应越来越强烈,股市波动加剧,就业市场也受到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战略,特朗普政府的执政基础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决定调整对华策略,寻求缓和中美关系,恢复正常的贸易往来。他明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稳住美国经济,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之后再逐步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特朗普开始多次表达“访华”意愿,试图通过高层互动缓解紧张局势,为中美贸易关系的改善创造条件。同时,在7月18日,特朗普宣布将对150多个次要贸易伙伴征收10-25%的关税。这一政策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震动,多个国家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强烈反对。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份征税清单中,中国的名字并未出现。这一细节标志着特朗普态度的转变,明显是在向中国传递缓和信号,寻求两国贸易关系的修复。然而,尽管特朗普如此示好,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中国近年来在经济、科技和产业等方面的进展,已经让美国无法再轻易对其施加压力。
特朗普的商人本性和美国的霸权思维仍未改变,一旦他认为美国有足够实力再次压制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可能随时重新指向中国。因此,中国必须继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保持警惕,准备应对可能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