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从个人账户优化到全民共享
医保改革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核心在于优化个人账户,增强统筹基金的保障功能,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有限的医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真正实现“保大病、保重病”的基本功能。这项改革并非简单地取消个人账户,而是基于对现有制度中结构性问题的深刻反思。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个人账户的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参保人的小额医疗支出。然而,随着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医疗保障需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丁长发教授指出,个人账户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小病花不完,大病不够花”的矛盾。 2024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医保个人账户年度累计结余超过7200亿元,但实际使用率仅为42.3%。大量资金沉淀,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医疗保障功能。
从国际经验来看,医保改革是全球趋势。美国2024年将个人医疗账户(HSA)与高免赔额医疗计划(HDHP)相结合,以提高资金灵活性;德国则完全采用统筹模式,取消个人账户。我国的改革路径兼顾国际经验与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保发展道路。
2025年5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化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推动医保资源合理配置。自7月起,多省市陆续实施新的医保政策,个人账户迎来重大调整。 改革的核心在于“减少划入,扩大使用”。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资金来源将进行调整:单位缴费部分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纳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部分仍按现行比例划入。
以北京为例,改革前,月均工资3500元的参保人每月可获得约330元个人账户划入;改革后,减少至约120元。虽然划入金额减少,但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大幅扩大,可用于支付家庭成员的门诊费用、药店购药以及部分医疗器械费用。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卡内余额问题,国家医保局发言人李明在6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改革不会清零现有余额,参保人此前积累的资金将继续保留,并可按政策规定正常使用。2025年最新规定进一步放宽了余额的使用限制,可用于支付本人及家庭成员在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费用(挂号费、门诊费、检查费),以及在定点药店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费用,甚至可以用于支付家庭成员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试点城市数据显示,政策调整后,个人账户的使用率提升了32.7个百分点,参保人的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了5.2个百分点。
这次改革对参保人的实际影响因人而异。对于年轻健康人群,短期内个人账户划入减少可能产生负面感受;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频就医群体,统筹基金保障力度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其医疗支出。一项涵盖12万参保人的调研数据显示,改革后65岁以上参保人年均门诊自付费用减少了867元。
为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各地出台了相应的过渡期政策。例如,上海市实施为期3年的过渡期安排,对55岁及以上参保人个人账户划入标准逐步调整;广州市设立门诊共济保障金,提高门诊报销水平;浙江省创新设立家庭共济账户,允许家庭成员间账户资金互通。
一些误解也随之出现,例如医保卡被取消、个人账户资金被国家收回等传言均属不实。医保电子凭证和实体卡将继续作为身份识别和结算工具存在;改革只调整新的缴费划入比例,已有余额不受影响。
参保人应积极了解政策变化,合理规划账户余额,并注重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降低医疗支出。必要时,可以考虑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2025年上半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3%,反映出民众对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
医保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参保人的共同努力。从长远来看,这次改革将推动医保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为全民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各地医保部门已开通咨询热线和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咨询相关问题。 最终,这项改革体现了从个人储蓄向社会互助的理念升级,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共享的医疗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