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在加强直播电商监督管理,促进直播电商健康发展。直播带货快速兴起,已经成为有效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行业方兴未艾,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正成为拉动视听新媒体行业增长的重要赛道和强劲引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24年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4.3万亿元,贡献了电商行业80%的增量。
直播带货风生水起,不仅活跃了消费市场,还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是,直播带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非法经营、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现象也悄然滋生,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乱象治理离不开法治利剑。各地各部门要依法加强电商直播管理,严肃整治不正之风,加大对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重拳打击网络水军,严厉打击舆情敲诈、造谣引流等恶劣行为,推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完善直播电商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网信、数据、税务等部门间监管执法协作,对所有直播带货行为按照统一标准纳入监管,实现线上线下监管的无缝衔接,提高监管效能,切实规范直播带货行为。建立负面清单监管机制,将多次出现异常预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直播间和主播列入负面清单,提高直播带货违法违规成本,护佑直播带货规范、透明,护佑好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合法权益,助力平台、商家和市场迸发更大生命活力。
促进直播带货在法治轨道上规范健康发展,要压实平台法律责任,引导直播平台企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带货人等加强自律,强化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督促直播平台加强网络主播规范管理,对管理不力、屡屡出现问题的平台,要通过约谈、责令改正等方式督促其整改落实,对明显违法违规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主播和商家,依法严厉处罚。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平台的经营资质审核义务,规范平台内经营者的行为,对违法违规直播行为及时警告或者采取封号等处罚处理手段,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应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直播环境,通过加大优质主播、优质内容流量扶持力度,提升主流价值引领,坚决防止“流量向恶”破坏网络生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网络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也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共治,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营商环境,让直播带货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成为消费者放心购物的新渠道,推动电商直播行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消费澎湃活力。(潘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