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众多学子进入朝堂为官的主要途径。学子十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无论是对平民百姓之家,还是书香权贵之家,都是莫大的荣耀。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自唐高祖起,到清光绪年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一共有777位,而状元位置之争,各朝各代都十分激烈,必须是才识武艺最拔尖之人。不过难分高下之时,便多出来一番趣事,比如乾隆年间的一次科考,有两位学子水平不相上下,最后还是乾隆用一上联将他们两人分出胜负,而胜者竟是先主动认输的那位。
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对汉文化十分景仰,非常喜欢写诗,一生中写诗数量超过四万首,不过没有几首出彩的,此外还十分喜欢对对联,在对联上的成就比诗词要高一些,出过不少有名的对子。
对联是独具特色的汉家传统文化之一,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言简意深。而乾隆在那次科举考试中出的上联便是“烟锁池塘柳”,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两位考生听了后,都低头苦思冥想。过了一会儿,有一个考生抬起头说:“启禀皇上,这个上联难度太大了,我对不出来,请求先行告退。”说完转身就要走,而另一个考生还在琢磨,乾隆见状,立马说道:“站住,朕就钦点你为状元了!”这让在场的人都十分意外。
乾隆便说:“朕这个上联,难度确实大,一时间对不上来很正常,你能认识透彻,知道尽早放弃,这一点难能可贵,是位可造之才。”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不知道各位亲爱的读者有没有合适的下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