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慈禧太后,我们往往会想到她的一些负面消息,例如关于西方人和慈禧太后的感情日记,又例如关于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让大清水师灭亡的悲剧。
此间种种,真可谓是不足为外人道哉,但其中真假难辨,都不可以作为一个人物形象的点评。
然而,虽然关于慈禧的历史很多都真假难辨,但是在正史记载中,慈禧的人物性格却是凸显的淋漓尽致。例如,在史书记载中,每到特殊时刻来临,慈禧就会让太监干一件事情,这些事情往往都体现了慈禧的性格,更是让人看了不寒而栗。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晚清时期,由于同治皇帝早死,所以慈禧太后获得了垂帘听政的资格,又因为慈安太后突然去世,所以慈禧太后以一人之力掌握了大清帝国几十年。
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封疆大吏都嘲讽慈禧太后的行为就是牝鸡之晨,认为女人当政必然会对国家不利,而且她们的统治方式从来都不是堂堂正正。
对此我们应该强调一点,那些封疆大吏的说法太具有主观偏向性,不过对于慈禧来说却是评价的非常妥帖。为何这么说呢?答案就藏在每次面临特殊时刻,慈禧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是公元1861年,这一年慈禧太后成了寡妇,不过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却登基称帝。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咸丰皇帝却给他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以此来形成朝廷的平衡。
虽然很多史书都强调,8位顾命大臣表现过于嚣张,慈禧太后是拼命反击。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太后与这八位顾命大臣的矛盾,就是因为慈禧太后想要独揽大权。本来,朝廷的斗争完全可以堂堂正正的博弈,实在不行也可以用联姻和利益分化的方式来化解。
例如历史上的那些有担当的君王们,他们针对政敌,永远都是堂堂正正,至少也是表面上的堂堂正正,提拔新人或者拉拢他的对手,最终将其打垮。
然而,慈禧太后在这特殊时刻,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下作手段。一方面她故意让8位顾命大臣在自己面前嚣张,然后自己和小皇帝抱头痛哭。另外一方面,她又让太监去传播舆论,引导一些重要的大臣意外的发现这悲惨的一幕。
第1个被太监引进来的人就是恭亲王,他被这种场景气得暴跳如雷,同时又被慈禧太后利益勾引,于是大家一起发动了政变,斩杀了8位顾命大臣。这一过程全部都是女子演戏,以弱者博同情,然后以阴暗手段获胜利。
这件事情不是单独的案例,紧接着第2件事情又爆发了,史书记载,1881年4月,慈安太后突然脑溢血去世,这一事件使得慈禧太后独揽大权。
然而,许多学者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却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背后隐隐戳戳的都有慈禧太后的影子。如果大家看过高阳先生的慈禧全传,肯定就会对里面的慈禧颇有印象,这个女人一开始利用8位顾命大臣的压力,使得慈安太后与其合作。
紧接着,在取得成功以后,她又假装对慈安太后表示尊敬,同时又不断的表示自己是个弱女子。
可惜的是,慈安太后误以为自己能够压制慈禧太后,结果使得众人在旁看来,慈禧太后一直被慈安太后欺负,这个太后明显不厚道。等到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慈禧太后暗下杀手,这位身份地位都比他高的慈安太后因此暴毙,后宫居然经不起一丝波澜,外人也并没有指责慈禧太后残暴。
有一些史书认为,慈禧太后指使太监暗下杀手,偷偷的将药物放在了慈安太后的饮食中,一切又是一出女政治家的表演,舆论和造势达到满点。
在搞定了慈安太后以后,紧接着慈禧太后又遇到了对手,这个人就是恭亲王。这位恭亲王可不像慈安太后,一方面他拥有着很高的政治呼声,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很强的政治能力。当时慈禧和恭亲王掀起的洋务运动,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光芒,恭亲王更是成为了慈禧都不得不忌惮的强人。
然而,慈禧太后又是故伎重施,想要打败强大的恭亲王,她就不得不借用舆论优势。慈禧太后的手段很简单,那就是拼命的扶植那些道学家先生们,而且怂恿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顶替恭亲王。
尤其是当时的中法战争,恭亲王反复强调此战不能打,但是慈禧太后利用民族尊严以及对法国人的厌恶,硬是推得恭亲王成了卖国贼,最终从他手中夺取的权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又导演了一出好戏,当恭亲王与慈禧太后发生讨论时,她故意让恭亲王暴走,然后立刻让太监去请来观众,例如醇亲王。结果慈禧又以被欺负的女人形象登场,于是顺理成章地拿下恭亲王,指责他欺负孤儿寡母。
从以上的这些案例来看,慈禧太后简直就是一个奥斯卡影后,她也真的符合了那些地方督抚的评价从来不用堂堂正正之手段,向来都是比较下作。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慈禧太后虽然是个女人,但很会利用女人这个身份,每一次抓住舆论,每一次都站住大义。所以在这些特殊时刻,慈禧都掌握了机会,取得了胜利,每一次太监出动,就是一个大佬的倒台。
当然,这种行事方式在后来有了一些改变,她开始堂堂正正的杀人。但我们还是得强调一点,慈禧太后还是没有摆脱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执掌朝政十数年时间后,面对一个珍妃,她虽然公开杀人,但是又是在特殊的时刻,用特殊的下作手段来对付对方。
史书记载,珍妃是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她要求皇帝留下来,还公开反对慈禧太后的命令,这才被慈禧命令太监将其处死。但通过摄政王载沣等人的回忆,珍妃应该没有做出这样的事情,她是在动乱之际被慈禧找借口杀死的。
由此可见,慈禧太后还是摆脱不了自己的习性,虽然身居高位,已经慢慢的有了自信。但是,不管怎么演化,慈禧太后还是喜欢“阴暗手段”,终归是上不了台面。
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光绪皇帝肯定极度厌恶这种“阴暗手段”的手段,但他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六叔被赶走,眼睁睁看着李鸿章被扒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人被杀死。
也正因为如此,学者这样评价慈禧太后,这是一个擅长玩弄阴暗面的高手,但是却始终在国与国的竞争中胜利,终究是上不了台面的自娱自乐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