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对每位爱好历史地理的国人来说,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指的是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其中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它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元朝称之为腹里。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北宋在经济、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几乎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巅峰。陈寅恪先生曾赞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综合国力之雄厚达到了中国历史的巅峰状态,更是傲视当时的世界。但是,颇为遗憾的是,宋朝开国后,几次收复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最后乘驴车侥幸逃脱。此后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一直未能占领此地。最后在真宗时期的景德元年(1004年)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边境地区这才逐渐趋于稳定。
北宋,也由于始终没有解除这块腹心之患,牵制了帝国其他方向的对外扩张的能力,直至最终因为北方无险可守而亡国。那么,以北宋的国力,为什么不像汉朝一样依靠强大的国力发动持久战争碾压辽国最终解除这块心病呢?大家都知道,宋太祖立国之初,杯酒释兵权,此后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致使大宋的军力与其国力不相匹配,这是有宋以来,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大辽国祚延续两百余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里面,属于比较长命的。他能够长命有很多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对燕云十六州农耕地区的掌控,是其关键。燕云十六州的土地面积虽然在辽国疆域内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其人口却占其总人口的六成还要多,从而确保了他的稳定的中央财政。另外,加上“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向辽国输入的岁币,更进一步补充了其中央财政,稳固了其政权。
而辽国政权的稳固长寿,反过来又使宋朝有一个稳定的、可以长期以金银财宝购买和平的对象。当宋朝发现,通过输入岁币,可以换来稳定的边疆,而且收益远大于支出,这样,本来就重文轻武的宋朝理所当然地选择向辽国购买和平。只是,这种购买和平的方式就像吸食鸦片一样,不但会上瘾,而且会严重削弱吸食者的体质。所以,一旦交易对象辽国发生变故,宋朝不要说收复故土,就是自保也成问题。很不幸的是,真实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燕云十六州在非汉族统治者的治下455年(913-1368年)之后,才得以重新回到汉族的怀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对应关系
柴荣亲冒矢石冲锋转败为胜,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写了历史进程
宋军战力不弱,这一仗被西夏打败只因碰上猪队友
宋朝和西夏最诡异的一战,至今失败原因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