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和出身贫寒一路受贵人提拔的袁崇焕不同的是,年羹尧同学出身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父祖两代人都是通过读书、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不仅学问好,官场经验也丰富。
用现在的说法,是个不折不扣的红二代,其身家背景,是妥妥的对清朝革命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家族。
所以在“二代”背景的加持下,再加上年羹尧同志的杰出才干,实力+运气,让这位将星很快从一众武将中脱颖而出。
所以初入官场的年羹尧,他拿到了梦幻般的开局:父亲年遐龄官居湖广巡抚,是一方封疆大吏;他的姻亲家族,又是赫赫有名的明珠家族;更关键的是,年羹尧自己不但科举成绩优秀,而且做事还勤勉扎实,他深得康熙喜爱,屡屡受到破格提拔,升官就跟坐火箭一样,这在年羹尧的履历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而真正让年羹尧赢得雍正皇帝信任的,还是在“接班”这件事上。
看过清剧的朋友,相信多多少少都知道“九子夺嫡”的故事。康熙老爷子不但很能生,而且教育的皇子一个个都还挺出息。
所以老爹一嗝屁,这九个出息儿子也都不淡定了,毕竟谁都想过过当皇帝的瘾。
无论康熙的遗嘱是不是真的,但最终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声音,是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雍正。
而保证雍正顺利登基的,则离不开年羹尧同学的军事支持。
年羹尧在西北,完美地搞定了时为“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允禵,让后者把大将军印交了出来,这也成了年羹尧对雍正新皇登基的投名状。
雍正自然也是投桃报李,给年羹尧封爵。
雍正元年(1723)二月,年羹尧被封为二等轻车都尉,三月提升为三等公,十月又升为二等公。
再加上当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年大将军率兵出征,只用了不到6个月的时间,年羹尧就荡平了青海。连当时清朝的官方颂文都说是:成功之速,为史册所未有。
所以雍正对这位爱将格外器重,
比如年羹尧孤守西宁时,雍正这位土味情话皇帝给奏章的朱批原话是:“好心疼!”
和皇上都好到这份上了,年大将军又是怎么会被双规呢?
简单总结,有三点:
第一,背弃初心使命,丧失理想信念。
雍正上位后,派年羹尧去监视自己的政敌九阿哥允禟,可年羹尧却考虑到自己和九阿哥的姻亲关系,压根没把这项政治任务当回事,气的雍正又重新换了个人监视。
第二,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违规插手干部选拔任用和司法活动。
面对贿赂买官,年羹尧是照单全收。贪污倒是无所谓,但是收了人家钱就得办事,这样一来,朝廷的政治平衡就被打破了,年羹尧依仗自己军事重臣的位置,四处安插官员,政敌自然是要投诉到皇上那里的。
第三,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
年羹尧得胜还朝回到京城时,实在太忘乎所以了。巡抚见了要下跪,王公见了要问好,他甚至不下马。别人越捧,年羹尧越飘,他不但炫耀功绩,还插手中央各方事务。
雍正一心一意想和年羹尧“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奈何年大将军着实不上道啊。
不上道有不上道的办法。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雍正皇帝雷厉风行,以92条大罪赐年羹尧自尽。
雍正三年末(1726年初),被双规的前国防部长年羹尧被赐死,时年47岁。
所以,看完中国历史上这位著名的兵部尚书被“双规”的结局之后,感触良多。
一方面,年羹尧在事业初期赢得了皇帝的极大的信任,越级提拔,要啥给啥,可以说是天朝的当红炸子鸡,位极人臣,前途无量。
另一方面,年羹尧人生的结局却落得如此凄凉,与昔日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盛极必衰,如果用《易经》里的乾卦卦词来解释,大概是“亢龙有悔”吧。
什么是威胁?
你未必有威胁的意图,有时候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所以在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军事能力和政治素养缺一不可,搞不好就会被皇上扣个“拥兵自重”的帽子。
得善终,是多少文人武将的终极夙愿啊!
哦对了,讲到这里,应该注意到,在明末的历史旮旯里,还蹲着俩兵部尚书——梁廷栋和张凤翼。
这俩仁兄比不上年羹尧的功勋彪炳,只不过,在如何实现“平安落地”进而得以善终的问题上,此二位开了万世之先河。
皇上让我去打仗,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打不过皇上要治罪弹劾。
呜呜呜,怎么办?
——日服大黄药。
没错,每天吃一点大黄毒药,慢性自杀,等敌人或者皇上真找上门来,人也就凉透了。
谁都挑不出理来,至少不会在历史上背黑锅揽恶名。
文图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