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
秦始皇嬴政是我国封建史中的第一位皇帝,而皇帝这个称呼也是由他发扬光大的。可惜始皇中年染病,过早地离开历史舞台,也只能无奈地将新建的秦王朝交到了后人手中。
由于秦二世胡亥荒庸无道,秦末时天下各地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秦起义,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接下来的诸侯争霸中,汉高祖刘邦笑到了最后,成功建立起了汉朝,他也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不过虽然汉高祖和秦始皇都是皇帝,这两者的内核却有巨大的差异。始皇登基建立在奋六世余烈的基础上
秦始皇嬴政登上政治舞台时,还没有皇帝这个概念,他所继承的位置是秦王,也就是统治秦地的诸侯王: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彼时,嬴政面对的七雄通过合纵连横,皆在努力巩固自身统治的局面。
自从周朝礼崩乐坏,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统治后,强大的诸侯国开始通过吞并弱小的诸侯国提升实力,经过了数百年的拉锯战,当初周朝分封的百余个诸侯国,在战国初期只剩下了二十余个,在这些幸存者中,秦国的实力属于是中等偏上的。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下,国力日益强盛,并且通过频繁的对外攻伐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及至嬴政时,已经奋六世之余烈,让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者。
嬴政本身有强大的政治才能和清晰的头脑,又得到了历代先人留下的丰厚基业,这两点奠定了秦国能最终完成一统的基础,再加上足够的运气加成,他最终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一统大业,自己登基也顺理成章了。
总的来说,嬴政可以登基,有着足够的法理基础。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国的诸侯,出生后的起点就是王(就算嬴政不上位,也有其他的嬴氏后裔取代他),同时消灭了其他符合法理的诸侯,销毁了他们的宗庙,取代了他们的位置,将他们称王的法理基础加成到自己身上,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了。
要注意的是,这种法理基础的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诸侯斗争有直接关系,然而却并不是单纯靠武力威胁产生的。
高祖登基是难以复制的布衣胜利
比起贵族出身的嬴政,汉高祖刘邦可谓是彻彻底底的平民了,纵观我国古代封建历史,像他这种纯布衣出身的皇帝,一共不超过三个,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
高祖先人中地位最高者,也不过是在晋国六卿斗争中失败的中行氏,到了高祖这代,不仅没留下祖业,也缺乏对后代的足够教育,因此比起反秦队伍中的六国贵族,高祖的起点相对较低,理论上胜面较小。
幸运的是,高祖赶上了时代大潮的好时机,成功地在秦朝的强力反扑中幸存了下来,并且在西楚、燕、赵等全部势力北上时,趁着西线空虚成功入关,获得了关中王的称号。
更加幸运的是,高祖在被霸王赶入蜀中后,居然能够成为我国封建历史中唯一成功出川并问鼎中原的政权。从上述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祖的胜利之路不仅闪烁着他的才能和智慧,也有上天对他的青睐和眷顾。
然而所谓有得必有失,高祖仍然有其欠缺的地方。
许多人认为高祖的胜利胜之不武,而且并非六国贵族的他身份低微、难以服众。
这种偏见使得高祖登基(包括称汉中王)的法理性受到了质疑,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运气好的起义者,和自己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皇帝,怎么看都像是丰沛势力的代言人而已。
两者的差别和新朝的根基是否稳固息息相关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二人都是皇帝,证明他俩都是书写的胜利者,那么其登基方式的细微差别,就没有必要被深究了。这种说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秦皇汉祖,都是伟大的历史缔造者,然而这细微的差别,却也对秦汉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往大了说,两者的差别和新朝的根基是否稳固息息相关。
始皇大业,是建立在他亦步亦趋的征服模式上,秦军出关后,无论是韩地、赵地、楚地,都是先征服后同化,在这期间,山东六国百姓的血性,必然导致了许多反抗,然而却最终倒在了秦朝的高压统治下,因此当秦朝宣布建立后,境内反对势力极其稀少,仅存者也不敢轻易暴露。
而高祖登基后,他的辉煌经历非但不会对世人造成心灵上的震慑,反而会给世人留下一种感觉,那就是既然刘邦能成功开创新朝,那么我也有可能成功。说到底,高祖在许多人心中,也不过是个混混、亭长和地痞。正是因为有此类心思的人数量众多,所以高祖无法向始皇一样,成为令百姓打从心底里服从、畏惧和尊重的对象,这种思想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诸侯在封地自治,不愿意被皇权束缚,而其境内的百姓,也像战国时期一样,只服从诸侯的命令,而忽略了自己是大汉子民的事实,因此汉朝初期的统治根基,并不像始皇登基时那般稳固。
在高祖晚年,他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文化底蕴不高的刘邦很难从理论方面理解此事的影响,但是他仍然在试图做出改变。白马之盟就是高祖为了夺取法理基础的重要手段,而白登之战后用和亲取代和匈奴的全面开战,则是他希望赢得百姓民心所向的关键政策。
在这两件事中,尽管也有陈平、娄敬等谋士的参与,但是高祖本人的强烈意愿,也是促使其发生的重要原因。法理基础和民心所向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事物,其实是新兴政权扎实基础的关键因素,高祖能发现自身的漏洞并予以正确的弥补,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汉纪·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四》
【2】《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3】《破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