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之时,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这让西方列强都将清帝国视为了待宰的羔羊,纷纷希望夺取中国的土地,并在当地发展自己的殖民势力。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向清政府宣战的是法国。
他们先是在清政府的藩国越南挑起争端,并迅速用武力征服了越南南部。当时清政府在越南的驻军大部分驻扎在北部,为了减少争端,其并没有主动介入。不过后来法国军队对越南北部发动了攻击,并和清军发生了摩擦。之后其更是对我国广西等地虎视眈眈。
与此同时,法国军队还希望利用军舰攻占台湾岛,来遏制清朝海军的行动,并使其成为自己进一步入侵中国大陆的跳板。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启用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将杨岳斌,命其入台协助刘铭传与法军作战,而其也不负众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杨岳斌募集乡勇,入台作战
在法国舰队刚开始对台湾发起进攻的时候,他们将进攻的重点放到了台湾北部的基隆港。他们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基隆是台湾北部最为重要的海港,那里有着大量的仓库和充足的补给,而且其周边还有浅层煤矿,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控制了基隆就可以在台湾北部拥有一个立足之处,并以此为据点进一步侵犯台湾的内部。
其次则是基隆港当时的防卫力量十分有限,不但缺乏与法国海军相抗衡的军舰,在陆地上的炮火也十分薄弱,当地的炮兵连缺乏武器,其中一个连队甚至只有五门克虏伯大炮,这对于法国的军舰并不能形成威胁。
因此法军主动对基隆港展开了进攻,并依靠强大的火力优势很快就夺得了基隆海岸上的炮台和附近的高地。当时督办台湾军务的刘铭传听闻此事,立即从淡水赶往基隆。其清楚地认识到依靠台湾的海军力量是不可能击败法军的,因此其便做出了诱敌深入,希望与其陆战决胜的布置。刘铭传的策略在后来也取得了胜利,击杀了法军百余人,阻止了法军对于基隆的进犯,两军也就此进入了相持的状态。
此时清政府也迅速做出反应,他们邀请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将杨岳斌出兵台湾,帮助刘铭传共同退敌。杨岳斌在接到命令之后,便在湖南等地募集了一支军队,向台湾方向进发。不过当时法军依靠海上优势,已经封锁了进入台湾的路线,对于基隆所在的台湾东北部更是频繁巡逻。
杨岳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趁夜从台湾岛南部绕道台湾东部,在台湾东海岸的埤南厅登陆。这极大地鼓舞了台湾守军的士气,并且让刘铭传捉襟见肘的兵力得到了补充,拥有了继续和法军对峙的资本。
杨岳斌对于台湾防务的布置
在刘铭传和杨岳斌到达台湾之前,台湾地区的防务主要是由台湾道刘璈主持部署的,其将台湾的防线分为五路,其中澎湖一线为前路,台南,恒春为南路,彰化。嘉义为中路,台北,新竹为北路,东海岸后山一路为后路,除此之外还有几千名机动士兵。
由于当时其自己驻扎在台南一带,因此其对于北路和澎湖一带的防守不甚用心。这也是基隆成为法军主攻点的原因之一。针对这样的防守部署,杨岳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澎湖一线是防守的重中之重,因为那里是台湾和大陆地区取得联系的关键,如果澎湖失守,那么台湾地区的补给将会变得十分困难,这对于台湾战局是十分不利的:
欲筹守全台,必先扼重澎湖前路,至台北北路、彰化中路则又在台南根本重地。查澎湖辅车全台,犄角厦门,尤为闽洋关键。
而且他和刘铭传都指出了相对于台南,台北地区面临的军事压力无疑是更大的,因此他们希望刘璈能够将台南的军队调到台北,投入到战事之中,并且加强台中一线的布防,以此来构成完整的防线。
杨岳斌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其建议都切中了台湾战局的要害,不过由于刘璈和刘铭传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因此他们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刘璈的重视,这也为之后基隆和澎湖的失守埋下了伏笔。
杨岳斌对于台湾政局的帮助
在台北地区迟迟得不到台南兵力支援的情况下,刘铭传认为基隆很难守住,于是做出了退兵淡水的决定,虽然杨岳斌当时对此提出了异议,但是并没有改变刘铭传的决定。在基隆失守之后,法军拥有了陆上据点,和杨岳斌想的一样,法军立即凭借海上优势攻占了澎湖列岛,让台湾陷入了不利局面。
此时清政府让杨岳斌负责审理刘铭传放弃基隆一事。当时刘铭传与李鸿章相善,而刘璈则是左宗棠的亲信,由于李左二人本就不和,因此岛上气氛剑拔弩张。而杨岳斌作为湖南籍官员,又曾是湘军的骨干成员,其并没有因此作出对刘铭传不利的判罚,他指出刘铭传防守淡水的决策也有其道理,并非怯战。
杨岳斌的力保让刘铭传得以继续担任台湾督抚,这对于台湾地区政局的稳定十分重要。而且杨岳斌作为湘军元老,在势同水火的两派之间的斡旋也让之前紧张的局势得到了缓和,这对于之后台湾战局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法战争爆发之后,战火迅速从广西边境蔓延到了台湾海峡一带。法军希望通过占领台湾的方式来控制清政府的海军,并取得在之后和谈中的优势地位。虽然刘铭传在战争开始之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海军的劣势让他迟迟不能取得突破性胜利。
在这个时候,已经年逾六旬的老将杨岳斌临危受命,率领其募集的士兵艰难抵达了被法国海军层层封锁的台湾岛,加入到抗击法军的战斗之中。其依靠着多年的作战经验,对战局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其意见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引起刘璈的重视,但是依然为后来台湾的军事部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且杨岳斌作为老臣,其依靠着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好地调和了台湾各守臣之间的矛盾,让台湾的政治局势稳定下来,为之后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中法台湾战事中可谓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杨岳斌集》
【2】《刘壮肃公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