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北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相信这首诗大家都在初中课本中读到过,王安石在大家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位文质彬彬,充满了艺术气息的读书人,而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位著名改革家,也是"靖康之难"的始作俑者,这不禁让人们匪夷所思,明明一位文绉的诗人为什么又要做一名改革家参与政事,最后还背上了骂名。
历史上很多人评论他的时候都说王安石是一个不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只是想改变国家前途命运,让国家富裕、兵强马壮的理想主义者。我们一起来探索探索王安石变法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
时期,一片繁荣
在前段时间中有一部电视剧火了起来,叫做《清平乐》讲的就是宋时期的一些事情,而宋仁宗在位时期可以说是宋朝最好的40年。唐宋八大家这流传千古的几位人物光在宋朝时期就有6位,可想而知宋朝是何等的繁荣,一个朝代只有发展到了一定的境界才会去发展文学,而一个朝代如果每天战乱不断每天有各种外来因素印象必定不会有什么文学巨匠的产生。
而其实宋仁宗时期也有很大的潜在问题,宋仁宗时期他太过于宽容,很多东西都在容忍,对于一些贪官,一些腐败的现象都是见怪不怪,也就当没有看到。所以这些问题也许在他的时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积攒多了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
少年得志,埋下伏笔
宋神宗是一个从小就胸怀大志有些广阔理想的一位皇子,在他小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各种现象呼之欲出,他深知自己上位之后必定会面临着这些问题。而且宋神宗是一个极其喜欢读书的人,从小他就没有像别的皇子一样沉迷酒色,沉迷暴政等操作。
每天在自己的小房间中学习,读书,读各种史书了解了很多之前朝代的问题与之前朝代更替是否有什么可以学习之处。而他最仲裁的就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人,而法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革,所以从小宋神宗就有了想要改革的心思。这颗种子早早地种在了宋神宗的心里。
宋神宗上位时问题已经暴漏了出来各地税收已经收不上来持续一段时间亏空让国库紧张,而因为税收问题各地也相续爆发出来农民起义。而一代文人王安石也就正当朝,对于文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宋神宗和王安石相谈甚欢,以至于他们聊到改革问题的时候宋神宗更感觉与他不谋而合。
当即决定要与他共谋大事,于是他便把改革大事交给王安石全权负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的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王安石的变法以改革旧问题迎接新环境,改变旧思想实行富国强兵。以国家财政与国家军事为中心大力发展。
一度仁慈,分化事权
在北宋时期由于一些官员是在宋仁宗时期就跟随着他而宋仁宗的一味仁慈与水至清则无鱼,但是政权巨大。为了防止个别官员权力过大,宋神宗采用了分化事权的方式来杜绝这个问题的产生。而对于宋神宗与王安石来说,他俩可不局限于这个一点点的成就。
他们图谋的是大事,他们想要平复中原,想要扩大领土,想要靠着改革做一番大事业,想要统一全国。而在这要大肆扩张领土必然会发动战争,而战争必定会花费大笔钱,所以他们的第一步就是走着强国富兵的道路。
《史记》中记载:"保甲法,规定凡农村民户每10家编为一保,5保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2丁以上,出1人为保丁。"
开始发布,过于激进
王安石在发动改革的初期没有考虑过多的问题,在宋神宗同意了他的这个提议没有几天他便给了宋神宗答复,说白了就是搞了当代金融的一套,用金融管制控制着百姓们,他推行了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这些法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太过于先进,以至于人们都接受不了。而王安石管不了多,他就想着要给国家挣钱,要发财,敛财要回收权利他才不管其他百姓的想法,以及他们的什么态度。他图谋的是国家大发展。想要流芳千古可没曾想到遗臭万年。
《苏洵集》中记载到:"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王安石错就错在生错了时代,他的这个想法太过于标新立异,如果他生晚几年也许就不会这样遗臭万年,王安石也有自己的原因。他错在了太过于急功近利,历史上的变法回望过去,好想每一次成功的变法都是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而王安石这次的变法没有得到一个百姓的支持,反而很多百姓都在反抗这个变法。
再加上这次变法来得太过于突如其来,让一些原本就身居高位的一些人感觉到了危机,原本他们的一些财富与权力了王安石的影响他们出于本能的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想让别人去触碰,不想让别人影响自己的这个"大蛋糕"。最终失败也确实能够预料得到。
总结
王安石的变法从表面上看确实能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帮助,也会拉进贫富差距,让穷人不再穷,可是他没有考虑到问题的根本,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这样做无异于是在拔苗助长,损害了国家的民众基础。与民争利本就是国家之大忌,一旦国家开始与民争利,必然不会长久。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浅层次看是未得到宋神宗的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支持。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神宗朝的情况,尚未恶化到危及文官阶层的地步。所以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应该深刻地记得,不要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史记》《梅花》《苏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