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6年,也就是后金天聪十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的大政殿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同时改年号为“崇德”,从此,“大清”才真正成为清朝的正式国号。关于大清王朝国号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因为,在记述清朝国史的《清史稿》中并未对皇太极定国号为“大清”的原因进行过记述,在清朝的官方档案中也并未阐述清朝国号的由来,因此,“大清”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国号的原因也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引起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的兴趣。
对于“大清”国号的由来,后世学者都做过一些研究和探讨,众说纷纭,但是总结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自古代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为我国上古时代五帝之一,传说是黄帝之子,汉代有一种说法就是:“少昊帝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名挚,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清朝初期的统治者们可能借鉴了这一说法,认为“金”会将国土传于“清”。满洲人的祖先就是曾经建立大金王朝的女真族,金国将天下传给清,故将后金的国号改为“大清”,正应此说。这种说法其实有点牵强附会,暂且按下不表。
二、“清”与“金”的发音相近。这种说法认为,“清”与“金”的发音相似,且由于之前已有过金国,如今新的王朝刚刚建立,气象更新,不宜使用旧王朝的国。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都可以找到“清”,故改名发音相近的“清”更为妥当。
三、符合以水克火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有一定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于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便利用这一学说,来论证自己所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明朝在当时被认为属于火德,而“清”字中含有水,水能克火,清朝能够取代明朝而一统天下,符合五行相克的学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愚昧百姓,增强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会运用各种封建迷信的说法来增加王朝开国时期的神秘性和合法性,五行相克学说,很好的符合这一传统。
四、减轻汉族民众的抵触情绪。清朝满洲军事贵族的祖先就是曾经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女真人南下灭宋,发生“靖康之变”,俘虏北宋徽钦二帝,致使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给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避免引起汉族人民群众的惨痛回忆,刺激汉族百姓的情绪,皇太极将国号由“金”改为“清”,可以减少汉族民众的抵触情绪,有利于清王朝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皇太极将国号由“金”改为“清”,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但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清太宗皇帝皇太极具有问鼎中原一统九州的宏伟志愿。在此之前,清王朝还是一个由传统游牧民族联合起来组成的部落联盟,统治者称“汗”而不称“皇帝”,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而在此之后,满洲统治阶层则全面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先进的文明与文化,并逐步以受命于天的思想,进军中原,一统天下,从而开创了将近三百年的大一统王朝——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