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身边曾聚集起很多的人才。这些人才中,有的是跟他从小到大的伙伴,如汤和、徐达;有的是他从别的地方挖来的,如刘伯温,康茂才等人;还有一些,则是认为朱元璋还挺靠谱,于是就主动跟着他一起打天下,如常遇春,李善长。
在朱元璋身边的这些人当中,当然是各有各的本事。有的擅长打仗,有的擅长提供谋略,有的则是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从当时朱元璋的水平来看,这些人的本事,其实都比朱元璋要高。但他们都愿意聚集在朱元璋的麾下,倒是非常值得揣摩。尤其是李善长。
李善长这个人刚刚出场的时候,其实并不显眼,书生打扮,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朱元璋一开始也没太在意,只是把他留在身边当秘书,帮他负责处理一些文案工作。可随着相处的时间越长,朱元璋越发现,这个年轻人其实本事很大,不是一般的文人酸秀才。于是,他开始让李善长参加一些出谋划策的工作,让他专门负责掌管军队的后勤。这可是一件重要的岗位。如果后勤出现问题,那军心肯定涣散,搞不好就要打败仗。朱元璋把这个位置交给李善长,也是看出了他的本事。
而且,李善长这个人还特别忠诚。随着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他一些起义军首领就想出高价把他挖走,可李善长就是不愿意,直接拒绝了那些高薪招聘,选择在当时还没有太大地盘的朱元璋身边,继续工作。事实证明,李善长的眼光确实独到。他看出了朱元璋的潜力。朱元璋也对他的这种忠诚,表示感谢,对他更加的重用。 所以,到了建国分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的地位就被摆得很高了。朱元璋除了赐给他公爵的地位,让他担任丞相的位置,还给他赐了可以免死两次的铁券,他的儿子也免死一次。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其实是在告诉李善长,我不仅可以保你免死,还能让你的家人也没事。李善长看到免死铁券,当然是很高兴。皇帝亲口承诺的话,肯定有分量。只要自己不作死,那就一定不会死。 李善长的日子就一直这么过着,期间倒下过许多大臣,他却依然还在,皇帝仍然让他担任重要职位。直到李善长77岁那年,被卷入到胡惟庸案件当中,有人向朱元璋检举,李善长要跟胡惟庸谋反。朱元璋让人把李善长和他的家人一起抓了起来。其实,这是一个挺荒谬的推论。李善长当时的位置,不仅是朝廷重臣,他跟朱元璋还是儿女亲家。即便他跟着胡惟庸造反成功,得到的也无非是这个结果。那他为什么还要去做造反这种高风险事业呢?
可朱元璋却不管不顾,一心想要杀了李善长。他甚至亲自去罗列出一些罪状,加大李善长的罪名当中。这是要致李善长于死地的做法。也不知道朱元璋还记不记得,他曾当着众位大臣的面,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萧何。此时也仅仅过了21年。朱元璋亲自出手,李善长自然难以活命。不久后,皇帝下令,将他们统统杀掉。说到底,还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