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的杭州某小区,年仅9岁的朱宏鑫从10楼坠落,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这个曾经在全国少儿围棋赛上9战全胜的天才少年,最终没能逃过父亲的暴力阴影。
他瘦弱的就像一根豆芽菜,稚气未脱的脸上毫无表情,手臂上的伤痕触目惊心。
他的临终遗言,只有短短5个字,却让全网破防:“妈妈,我好累!”
他的死撕开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暴露了社会在面对家暴时的集体沉默。
01、“警方会还我公道” ,但公道在哪?
5月27日,《九派新闻》称朱宏鑫的骨灰已经送回福建泉州,记者也来到其爸爸朱松林在泉州的家。
客厅里,孩子的奶奶躺在沙发上。
她声音嘶哑地辩解:“孩子是5点半出事的,根本不是网上说的8点多!”
还把朱宏鑫的死归咎到他妈妈身上,语气中满满的都是怨恨:
”没离婚前就隔十几天才回来一次,晚上八九点到家,早上六点多就走了,孩子发烧生病都没回来看过。“
”爸爸打过孩子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奶奶估计是心虚,并未正面回答:”要是松林不疼这个孩子,怎么会把他从小带到大?“
而朱松林本人则躲在房间里,抱着一本相册。
他也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口口声声:“警方会还我公道的。”
然而,网友们并不买账。
因为早在悲剧发生前,朱松林的暴力行为就已经不是秘密。
同村人透露,他不仅对两任妻子家暴,对孩子的管教更是极端。
输一盘棋,轻则辱骂,重则拳打脚踢,甚至在比赛现场直接动手,连劝架的家长都会被他骂回去。
朱宏鑫爷爷的一句话,更是暴露了他的死亡真相。
面对记者,他也理所当然地说“爸爸打小孩是正常的“,并反复强调”大人管教小孩是正常的“。
02、“多动症”,还是长期压抑?
事件发酵后,有知情人士称朱宏鑫可能患有多动症,暗示坠楼或许另有隐情。
这个知情人是朱宏鑫同学的爸爸,平时跟朱松林有交集。
他爆料称,朱宏鑫特别好动,横冲直撞蹦蹦跳跳,经常磕磕碰碰,导致身上新伤摞旧伤。
还有所谓的亲戚声称,孩子有可能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在靠近窗户的桌子上吃枇杷,吃完以后想把皮和籽扔下去,发生了意外。
然而,这样的说法很快被网友驳斥。
即便孩子真的有多动症,长期遭受暴力带来的心理创伤,远比生理问题更致命。
事实上,朱宏鑫的成长轨迹早已埋下悲剧的伏笔。
父母离异后,他就被爸爸“独占”,妈妈多次想见孩子,却被前夫朱松林威胁:“再见面就打断你的腿。”
朱宏鑫妈妈的亲戚,也匿名向记者透露。
朱松林游手好闲品行不端,喝完酒就爱打妻子,扇巴掌、揪头发,还把朱宏鑫妈妈打晕过,幼小的孩子也是他的人肉沙包。
在朱松林的朋友圈里,朱宏鑫被称作“老板”,但现实里,他只是一个被剥夺童年、被迫成为“奖杯”的孩子。
有围棋班的家长回忆,孩子做题时会把铅笔咬得满桌碎屑,心理压力大到肉眼可见。
还有一次孩子提出想见妈妈,却被爸爸以暴力相威胁。
03、家暴不是教育,而是犯罪
朱松林至今不认为自己有错,他的父母也在各种狡辩,但他的暴力史早已被扒得干干净净。
前妻报警记录显示,他曾因家暴被调查,但最终不了了之。
村里人劝他别打孩子,反被他骂回去,久而久之,再无人敢插手。
杭州智力运动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也多次目睹他在公开场合殴打朱宏鑫,却无人真正干预。
让人痛心的是,朱宏鑫的悲剧并非个例。
就在他坠楼前一天,青岛一名9岁男孩被父亲殴打致死;5月初,温州一名女童也因母亲长期虐待丧命。
这些案件背后,是《反家暴法》执行不力、社会旁观者效应,以及根深蒂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观念。
整件事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在于——它本可以避免。
如果邻居、学校、围棋协会或警方中的任何一方,能在他被打时站出来,或许结局会不一样。
但现实是,所有人都默认了“这是家务事”。
目前还不确定朱松林接下来会面临什么,但对朱宏鑫来说,一切已经太迟。
我们无法让时间倒流,唯有牢记:家暴不是教育,而是犯罪;沉默不是尊重,而是纵容。
下一次,当我们看到类似的事情,请别再说“别人家的事少管”。
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命,都值得我们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