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戏,又称“斗叶子”或“叶子格”,是一项古老且颇受欢迎的游戏,类似于现代的纸牌游戏。根据研究,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扑克牌游戏。
在苏鹗撰写的《同昌公主传》中,对叶子戏有着详细的描述:
“韦氏诸宗喜好叶子戏,夜晚时,公主常以红琉璃盘盛放夜光珠,让僧祁捧至堂中,室内明亮如白昼。”
这表明公主对叶子戏的极大热爱,她在白天与夜晚都不停地玩耍,尤其是在夜间,她会借助夜明珠照明,足见叶子戏在朝堂上的地位。
大约在13世纪,叶子戏传入欧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了各国不同类型的纸牌游戏,逐渐演变为现代扑克的雏形。
叶子戏起源于唐代后期,由贺州的李邰创作了“叶子格”。《世物纪源》对此有记载:
“唐代,李邰被任命为贺州刺史,他与妓女叶茂莲在江中慢行,于是编撰了骰子选游戏,并称其为叶子戏。”
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也提到:
“叶子格自唐中期开始流行……唐代士人宴会时,叶子格盛行,五代和北宋初期依然流行,后来逐渐衰退。”
《渑水燕谈录·杂录》中还记载了宋代王辟之的故事:
“唐太宗曾询问一行的世数,禅师因此呈上叶子格,‘叶子’代表了二十代的李氏。”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叶子戏自唐代起就已经风靡,并深受士族及民众喜爱,成为宴会和聚会中的常见娱乐方式。
叶子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形式多样,既有复杂又有简洁的玩法,易学易懂,适合不同年龄层和群体的人参与,无论是娱乐消遣还是智力较量,皆可胜任。此外,叶子戏还可以作为赌博游戏,广泛用于打发时间。
自从叶子戏问世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叶子戏起源于唐代,宋代却是它发展的高峰时期,深受朝廷喜爱。宋太祖赵匡胤对叶子戏特别偏爱,他不仅擅长这项游戏,还经常在宫中与臣子们一同娱乐。据《农田馀话》描述:
“如今的叶子戏和消夜图,传说始于宋太祖,他令后宫的宫女们习练此项游戏以消磨夜晚时光。”
此外,宋代的文人杨大年也极为喜爱叶子戏。据吴处厚的《青箱杂记》所述,有一次,杨大年与友人玩得尽兴,直到一位客人前来,他的弟子才敢上前通知。
叶子戏不仅局限于中原,甚至广泛传至北方。辽朝宫廷中的妃嫔和宫女们也为这项游戏着迷。《辽史》记载了辽穆宗如何与后妃、宫女以及文武百官一起玩叶子戏的情形。
有一则趣闻提到,在穆宗十九年正月初一,他在宫中设宴,不按惯例进行礼拜,而是与大臣们畅玩叶子戏。
此外,宫女们也对叶子戏情有独钟,纷纷在空闲时聚集玩耍。
随着时间推移,叶子戏不仅在皇宫内流行,在五代、北宋初期仍盛行。即使到了明朝,叶子戏逐渐演变成了“马吊戏”。这一新型的纸牌游戏也受到了广泛欢迎,并成为当时后宫娱乐的主流。
许多关于纸牌游戏的著作,如潘之恒的《叶子谱》、冯梦龙的《马吊牌经》,都对这两种游戏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朝时,纸牌游戏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叶子戏、马吊戏,还有游湖戏、麻雀戏等。宫廷中的纸牌游戏成为日常娱乐的常见方式,连皇后、宫女、太监都参与其中,打发空闲时间。清朝的纸牌游戏比明朝更加盛行,且工艺精湛,风格多样。故宫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清代宫廷纸牌,展示了那个时代对纸牌文化的推崇。
清朝的历史文献也对叶子戏有很多记载。雍正年间,状元王云锦与友人除夕夜玩叶子戏,玩得如此尽兴,以至于丢失了一张牌。第二天,王云锦上朝时,雍正皇帝竟然从袖中拿出那张失踪的牌,调侃道:“不愧是状元!”
慈禧太后在晚年也极爱纸牌游戏,尤其钟情于麻雀戏。她的两个宫女每次陪她打牌时,都会带上大量的现金,用来下注。
总的来说,叶子戏在中国的纸牌游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仍然保持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如今,尤其是在一些乡村地区,老年人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聚集一起打牌娱乐,享受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