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真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象棋几乎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两个人面对面坐下,就能体验到运筹帷幄、攻守互换的博弈。象棋作为一种传统的益智游戏,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然而,2018年3月,著名专栏作家方舟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名为《象棋是中国人发明的吗?》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象棋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他在文章中质疑象棋的起源,甚至提出了一个看似“有力”的证据——中国古代并没有大象,因而中国根本不可能发明象棋中的“象”这一棋子。因此,他推测中国的象棋其实是借鉴自印度的象棋。
说实话,方舟子的这一论调让人觉得非常荒谬。象棋作为中国古代的智力竞技游戏,其发明权归中国毫无疑问。这是无法动摇的事实。然而,尽管方舟子提出了这样一番言辞,许多人却陷入了沉默,难以找到有效的反驳证据。难道方舟子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有很多,其中象棋和围棋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尤其是象棋,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远超围棋。许多孩子从小便能熟练掌握“马走日、象飞田”等象棋规则。无论是在公园,还是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人们围绕棋盘激烈对弈的身影。许多年迈的老人依然会在棋盘前讲解历史故事,诸如“楚河汉界”背后的楚汉战争、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萧何与韩信的运筹帷幄等,代代相传,象棋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
因此,方舟子提出“象棋并非中国发明”的言论,激起了不少人的愤怒和质疑。方舟子表示,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他从宋代出土的象棋上看到了棋子上的“大象”字样,认为这证明中国人并未发明象棋,而是借鉴了印度的象棋。方舟子的这个说法让不少人感到困惑。有的人立即指出,河南的古称为“豫”,而“豫”一词与大象有关,证明中国曾经有过大象。然而,方舟子却否认了这一点,称“豫”字并没有与大象相关的意思,而是指“安逸”。
此时,方舟子并未停下,他继续辩称,即使古代中国有大象,也不可能用大象来作战。他认为让大象上战场是印度及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而中国象棋中的“大象”是抄袭印度象棋的残余。更有意思的是,他声称中国人试图去掉象棋中的“象”字,将其改为“相”,但没有成功。按照方舟子的理论,象棋中的“相”字,就是为了摆脱印度象棋的影响。
面对方舟子的这些论调,一些网友反驳道,难道曹操的儿子曹冲称象的故事是虚构的吗?他们认为,这个故事能够证明中国古人对大象的认知。然而,经过学者的考证,“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能确实是后人编造的。事实上,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记载,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故事,都使这一传说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因此,这个故事可能并非反映真实历史,而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尽管有些人开始怀疑方舟子的论点,但也有一些学者出来澄清,方舟子所谓“中原地区没有大象”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事实上,早在商朝时期,关于大象的记载就屡见不鲜。在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古人捕捉大象的记载。商朝的文献中还提到,商王曾下令“省象”,即去看大象。此外,考古学者在殷墟王陵区域发掘出的象坑,也证明了大象在古代中国曾被驯养和使用。甚至在商朝时期,大象就被用作战争工具,这一点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记载。
即使如此,方舟子依然坚持其观点,声称中国的象棋是借鉴自印度的。但是,象棋的“象”字并不代表“宰相”或“丞相”,熟悉象棋的人都知道,象棋的棋子是成对存在的,无论红方还是黑方,棋盘上的每个位置都对应着另一方的棋子。所以无论象棋中写着“象”还是“相”,棋子的意义都是一致的,指代的都是“大象”或“象兵”,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有何根本不同。
事实上,象棋的演变历程清晰可追溯,从最初的雏形到现代象棋的定型,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最早的象棋形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象棋的记载。例如,《说苑善说》中提到孟尝君下象棋的故事,而《楚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此外,东汉时期的《弹棋赋》便详细介绍了象棋的基本规则,而宋朝时期象棋的规则和棋盘设计几乎与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象棋一致。
象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如果方舟子认为象棋并非中国发明的,那么无论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都显得站不住脚。
最终,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象棋的发源地就是中国,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传承来看,象棋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任何试图否认这一点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