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围棋协会宣布将不组队参加2025年5月开幕的LG杯世界棋王赛,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国内外围棋界震动。事件的导火索是年初第29届LG杯决赛中,中国棋手柯洁因争议判罚退赛,而主办方韩国棋院始终未对中方诉求作出回应。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围棋国际赛事规则不统一的深层矛盾,更将国际围棋治理的短板推至台前。
争议始末:从判罚争议到退赛风波
2025年1月,第29届LG杯决赛三番棋决胜局中,柯洁因未将提子放入棋盒盖被裁判判罚。争议焦点在于: 裁判在对手卞相壹长考时中断比赛,导致柯洁失去时间优势,最终选择退赛。韩方据此宣布卞相壹夺冠,而后者成为围棋史上首位 “一局未胜”的世界冠军 。
此前的第二局,柯洁已因同一规则两次被判违规罚目,中方认为韩国棋院新规(2024年11月实施) 程序存在问题,且判罚时机不当。例如,提子放置的时限未明确,裁判介入时机直接影响战局走向 。中国围棋协会多次申诉要求重赛未果,最终以退赛抗议,并拒绝承认比赛结果。
中国围棋协会的立场:沟通无果后的强硬回应
中国围棋协会在今日声明中强调,尽管与韩方持续沟通,但 LG杯主办方始终未对中方的核心诉求——重赛与规则透明化——作出公开回应。协会最终决定不组队参赛,但明确表示此决定仅针对LG杯,不影响中国棋手参与其他韩国主办的赛事 。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棋院今年2月已取消部分争议规则(如两次违规直接判负),并在农心杯等赛事中调整判罚标准,中方对此表示认可并正常参赛。然而,LG杯主办方态度未变,成为矛盾激化的关键。
规则分歧:中韩围棋的“暗战”
此次争议折射出 中日韩三国围棋规则长期不统一的痼疾。韩国规则要求提子必须放入棋盒盖,因其数目法计算胜负需依赖死子数量;而中国采用数子法,提子放置位置不影响结果 。规则差异导致职业棋手跨赛事适应困难,尤其在高压对局中,细微习惯可能引发重大判罚。
更值得反思的是,国际围棋联盟(IGF)作为协调机构,未能建立统一的争议解决机制。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曾多次呼吁推动规则统一,但各国利益与历史传统使得进程缓慢。
影响与展望:合作还是对抗?
中国退赛LG杯的短期影响显而易见: 赛事吸引力下降,中韩围棋交流蒙上阴影。但从长远看,这一事件可能成为推动国际围棋改革的契机。中国围棋协会在声明中提出,希望与IGF、日韩棋院共同探索治理方案,避免类似争议 。
围棋全球化需突破三大瓶颈:
规则统一:需平衡各国传统,制定能被广泛接受的竞赛标准;
裁判培训:建立国际化的裁判团队,减少主场倾向性判罚;
争议机制:明确申诉流程与仲裁权,避免“一言堂”决策。
结语:围棋的“破局”之路
围棋作为东方智慧瑰宝,其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包容与协作。此次争议虽显尖锐,却揭示了改革迫在眉睫。若中日韩能借此契机推动规则统一与治理优化,围棋或将在全球范围内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棋迷而言,唯有期待棋盘上的较量回归纯粹,让胜负由棋艺而非规则分歧决定。
#中国围棋协会将不参加今年LG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