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智能时代,围棋作为传统文化体系“琴棋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会被边缘化这一问题,需从技术冲击、文化特性和人类价值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一、技术冲击使围棋的独特性面临严峻挑战
1. AI对围棋竞技性的颠覆
自从AlphaGo战胜顶尖的人类棋手,围棋的竞技规则和训练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职业棋手普遍依赖AI分析得出的“胜率”来做出决策,致使传统棋风逐渐趋同,布局阶段的创新性受到压制。常昊也指出,AI让棋手在布局时更倾向于模仿“标准答案”,削弱了个性风格和艺术感。这种对技术的依赖,可能让围棋的竞技特性逐渐失去吸引力,甚至变成单调的“找答案”游戏。
2. 与琴、书、画技术冲击的差异
与围棋相比,AI在琴、书、画领域的运用主要是辅助创作或风格模仿,而不至于完全取代。例如,虽然AI绘画工具能够生成艺术作品,但其艺术价值仍需人类的主观评价;而围棋的胜负规则相对明确,AI可以通过计算直接胜过人类,这导致其在竞技层面的“不可逆降维”。
二、围棋的文化属性确保了它的人文价值
1. 哲学和智慧的化身
围棋被称为“宇宙的思维之花”,其游戏规则与道家哲学及兵法策略紧密相连。例如,聂卫平强调围棋不仅是一场胜负游戏,更是生活智慧的反映,比如“围棋十诀”中的自保和谨慎策略。这种文化深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竞争,成为人类思维与哲学的象征。
2. 艺术性与人文表达的独特性
电视剧《棋士》通过主角崔业的故事,展现了围棋在逻辑判断和日常生活中的独特价值。主角利用围棋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论证了围棋的智慧并不仅局限于计算还融合了逻辑、直觉与人生体验。这种人文价值是AI所难以复制的。
三、智能时代的围棋:机遇与挑战并存
1. 竞技性与文化性的平衡
如果围棋仅被视为一项竞技运动,其存在的意义可能因AI的压倒性优势而受到削弱。然而,若能回归其文化本质,作为教育工具或哲学实践,围棋依然充满生命力。举例来说,中国围棋协会推动围棋进入校园,强调其培育逻辑思维与战略意识的功能。
2. 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的潜力
围棋的抽象性和普遍规则使其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学者王干曾提出,围棋的符号语言可能成为与外星文明交流的媒介,因为其时间观和宇宙观具有普遍的意义。这一文化特性在全球化浪潮中赋予了围棋更强的传播优势。
结论:围棋不会被分离,但需要重新界定其价值
尽管在智能时代,围棋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其竞技属性的削弱,但文化价值依然存在。如果围棋能够突破“胜负至上”的竞技框架,重新回归哲学、教育和艺术的本质,并借助AI技术拓宽人类对围棋奥秘的理解(如常昊所说“探索宇宙般的围棋变化”),那么它的地位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典范。
正如聂卫平所言:“AI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围棋的本质仍然属于人类。”未来的围棋可能将分化为两条发展路径:一条是AI辅助的高水平竞技,另一条是承载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的人文实践。只有二者共存,才能使围棋在智能时代继续闪耀人类智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