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白剧《阿盖公主》还是话剧《孔雀胆》,其中的阿盖公主都是以一个深明民族大义、敢于与黑暗抗争的独立、善良、美丽的女性形象存在于每一个读者和观者的心中。阿盖公主的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团结的描述,她的民族团结精神被置于父王和夫君之间复杂关系中,其中暗含阿盖公主的历史变迁与心路历程的影响。
也只有这样,对一个人物的描绘和对精神的诠释才是丰满的。从大漠到南境,从少女变作他人妇,在这个从时空到身份的转变中,只有我们首先明晰阿盖公主的生命历程,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阿盖公主作为民族资本要素的真正含义。也才能更好地读懂阿盖公主的故事,和在那个时代下所构成的集体记忆。
一、“阿盖公主”的社会价值
(一)“一片闲云到滇海”
对于阿盖公主出生的地方,郭沫若先生曾根据阿盖公主所做的《辞世诗》里的“雁门”一词断定,阿盖公主是草原来的姑娘。雁门处在中原与蒙古交界处,不仅西出阳关无故人,出雁门关也就一脚踏入了大漠。除了对于地域上的判断,在阿盖公主人物性格方面也可见一斑。
虽然阿盖公主长期生活在云南,有着暮雨纷纷的柔美,但她的骨子里却不乏蒙古草原上的豪迈与坚忍。尤其因为蒙古族自身经济生产方式主要是游牧与游耕,随着经济生产地域变化,居住的地理位置也在不断变动。因此蒙古族无论男女,皆是向往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并且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强烈,思想比较开放。而这种蒙古人的民族特性,在阿盖公主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思想和生活氛围下,阿盖公主与段功的爱情更是抛开了阶级和种族的差距,也抛开了哪怕是现代都会有很多人所顾忌的年龄限制,嫁与了大她20岁的段功,并且相夫教子相敬如宾。
阿盖公主陪伴父亲来镇守边疆,她看着云南的疆土在父亲的治理下风调雨顺,她一定是开心的,并且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园,这也可以辅证后来当面对死亡时,阿盖公主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十分坦然。正是因为她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亦是对段功爱得深沉。小小年纪跟随父亲镇守南关,她也曾于咿呀学语间哼唱草原民谣,直到双十年华她彻底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乡。也终究,她永远地睡在了这个她为之守护一生的“他乡”。
(二)“心悬明月照青天”
从蔡文姬到王昭君,再到阿盖公主,联姻一直是自古以来维持朝政稳定,以及均衡各方势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那个严格规范女子行为举止,传递“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道德约束的时代,阿盖公主虽然生在草原,却也经历了近20年的云南生活。
她已然被当地的汉人所同化,阿盖公主知道嫁夫随夫,是女子该有的本分,同时也是对自己父王的孝心。阿盖公主并没有反驳这场婚事。是因为她所了解这些道德观念的约束,也是因为对梁王这位父王的敬爱,不可否认的是,其中还有着些许小女儿家怀春的心思。
阿盖公主和段功都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他们深知战乱会给百姓带来多少痛苦,又会对帝国造成多大的威胁。所以他们二人夫妻同心,一心想要把云南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对于百姓来说,这固然是好的,但对于上位者而言,顾及到百姓的利益就必然会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
所以,阿盖公主与段功不可避免地会与心里只想着争权夺位的梁王和佞臣产生不可缓解的矛盾危机。这种悲剧在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都存在,这已经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对于要求实现的阻碍之间的矛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这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却又很形象地影射在了阿盖公主与段功的经历中。二人初识之时,阿盖公主未曾想到这一辈子将会与段功生死相依,远离故土草原来到他乡,如今还要被父王指婚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当初以为这是“祸”。
直到后来身处险境,看到段功身骑高头大马救驾而来,丰神俊逸举世无双。阿盖公主动心了,后又被梁王正式许配给了段功,这时候的阿盖公主大概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甚至她还做了《金指环歌》来赞美自己的如意郎君。他们的爱情得到了所有的人的艳羡,自然也遭到了奸人的嫉妒。不过阿盖公主天真的以为这是“福”,却未曾想到是一切悲剧的开始,段功牺牲,阿盖相随,最终以一曲《悲愤诗》惨淡收场,这样的刻骨铭心,将阿盖公主的记忆与当代人民对于精神需要相结合,流传至今。
二、“阿盖公主”的经济价值
(一)阿盖公主文创园
“集体性”有很大的差异非历史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对于一个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而非历史就像是氧气罩,为生命输送新鲜的活力,同时运输出去文化的残渣。而这种非历史的东西就可以和现在的阿盖公主文创园联系在一起,通过深入挖掘梁王山及昆明地区当地文化,以梁王女儿-被誉为“昆明的女儿”的阿盖公主作为文化表现主体。
阿盖公主文创园是梁王山国家农业公园建设的核心文化区,也是农投公司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的核心象征符号,是一个高品位、高品相、高品质的全国知名、省内一流高原特色农业与梁王文化综合现代农业园区。
诸多故事与传说及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形成了阿盖公主文创园的产品品牌理念,阿盖公主与夫君肝胆相照生死相随,一个草原来的姑娘却誓死守护边疆安宁。这其中体现出的不仅是阿盖公主的善良与大义,更离不开民族团结的“和”一字。因而,在这样的历史底蕴下,阿盖公主作为品牌的品牌理念,首先就是要继承并创新延续这一文化,甚至结合中国文化中中医的“和”与“气”,也可以设计出能够激发人们对阿盖公主现代记忆的文创产品。
(二)阿盖公主鲜花小镇
梁王山由于其特殊的气候特征造就了丰富的资源,不仅山中暗含八大名花的踪迹,更是容纳了数千种植物。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梁王茶、野生香菜等特有植物品种,以及豹猫、狐狸、穿山甲等珍稀动物。鲜花小镇也就是在这个优渥的自然条件下,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
鲜花小镇的建设也是梁王上国家农业公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有幸遇到鲜花小镇现场负责人刘经理,刘经理每天都开着沙漠车对千亩玫瑰花田进行巡视,她对于鲜花小镇建设背景是这样表述的:“我们这边的土地都是农投公司从农户手里征收过来,然后我们再从农投公司招商引资进来的,在我们去租用土地的过程里还是有个大致的规划。
云南高原休闲种业旅游休闲生态小镇园区位于云南梁王山高原现代农业休闲园区内,结合云南梁王山高原农业休闲公园的长期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以云南梁王山高原现代农业休闲发展园区为主要产业基础,依托下属的云南农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梁王山高原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夏季蔬菜和种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资源优势。
联动研发开展高原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云南梁王山高原农业休闲产业链的核心生态产业集群,打造云南梁王山高原种业休闲产业生态集散化的新高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示范产业基地,田园式种业休闲度假村三个重要的种业核心生态区域产业板块,立足云南昆明,面向世界各地,辐射到南亚,东南亚。
三、“阿盖公主”的文化价值
阿菇祠虽然是用来纪念阿盖公主的,但同时也为我们社会留存了关于阿盖公主的记忆,村庄中的老人十之八九都了解阿盖的故事,而阿盖公主也的确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活生生地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之中。就像利科所说的,“除了记忆之外,我们没有更好办法用来表示,在我们说我们记得某件事情之前,这件事情已经发生过。”那么在梁王山脚下的老人们的记忆中,阿盖公主的的确确存在过,并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资本历久弥新。
“记忆之场”是围绕着历史中的“记忆”而形成的一种具体化的存在物。它也是历史“记忆”的集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强调新生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未来永远比过去先进。博物馆、神殿、档案馆、文物、节日、契约、历史记录、古迹、庙宇,这些东西都是“记忆之场”,它们都围绕着历史中存在的“记忆”,是历史的、想象的见证者。
与此同时,哈布瓦赫充分肯定个体记忆中的社会因素,个体记忆依赖于社会。因而在进行访谈时,更加注意个体记忆中对古迹庙宇等时代的见证。也许,过去的阿盖公主,也只是个小小的姑娘,满心满眼对父王的崇拜和对夫君的爱慕,她很害怕很慌张,很无措也很失落。但因为她要担起那段历史的重担,所以她必须强大,她必须沉稳,她必须在面对奸臣时勇敢果决,她必须在面对死亡时泰然悲壮。
阿盖公主之所以被记忆,不是因为她所代表的历史,而是因为她本身就是历史。这既是一场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也是一场为民族团结而战的战场。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们也更好地捕捉到了阿盖公主社会记忆的要素。
结语:
记忆依赖于社会环境,人们通常置于客观实在的社会意境中才能获得相应的记忆物象,也正是在社会中人们才能进行回忆和识别。这个意义上,对于阿盖公主的研究,以记忆的“社会框架”为主要研究思路,同时辅之以社会的历史框架共同讨论,才会明晰在新时代阿盖公主的精神意蕴,以及人们记忆阿盖公主何以可能。
对于阿盖公主记忆的“社会框架”建构,人们也并不是将文史资料中的记忆单纯地搜集相加。我们知道,这样建构起来的集体记忆,只是徒有一个外壳。所以,我们应该利用集体记忆这一理论工具,来寻找现代社会与阿盖公主过去的文化精神相吻合的点,才能建构
起当代社会背景下的阿盖公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