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作为明成祖朱棣的长子,身世显赫,母亲更是徐达的长女,即仁孝文皇后。这样的身世让他成为朝中的一棵大树,同时,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也是朱高炽的儿子,形成了一张庞大的政治网络。此外,还有一众朝中重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胡濙、解缙等,都对朱高炽表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朱高炽被废掉的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可能的。
朱棣作为雄主,对朱高炽的废黜并不急切。尽管他对嫡次子朱煦有着特殊的疼爱,但他清楚,储君之位关系到一个王朝兴衰的位置,不会因为单单的疼爱而将如此重要的位置让给一个不得百官拥戴、残暴无道的朱煦。相反,朱高炽虽然不是朱棣特别喜欢的长子,但他得到了百官的拥戴,被认为是仁爱贤能的人选。在百官眼中,朱高炽是个实实在在的仁义之君,有着领导国家的潜质,可以确保江山永固。
朱高炽的才干在永乐朝是举世闻名的。早年间,他就以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得到朱元璋的喜爱,被赞誉为“孙有君人之识矣”。然而,由于性格喜静、不喜动,朱高炽长大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每次外出都需两个内侍搀扶。这让充满武勇精神的朱棣对他产生了一些不满。但是,百官对朱高炽的支持却是实实在在的。每次朱棣外出征战,朱高炽都会留守后方,担任监国摄政的角色。为了确保他的忠诚,甚至让礼部侍郎胡濙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这种担忧在朱高炽治理下逐渐消失,他在监国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使朝政井井有条,社会稳定有序。百姓对他的赞誉不绝于耳,认为他是贤明之君。
当然,朱高炽登基后也兑现了这些期望。他在位期间开明仁政,广施仁政,注重百姓福祉。他赦免了大量建文帝时期被下狱的旧臣,平反了永乐朝的许多冤狱,同时废除了一系列苛政,停止了永乐朝的大规模用兵。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得到了休养生息,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朱高炽所展现的贤明治理,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
与此不同的是,朱煦却是一个残暴无道之人。为了争夺皇位,他不惜挑拨是非,导致解缙冤死、黄淮被投入狱中。更甚者,为了夺取皇位,他竟然计划截杀自己的侄子朱瞻基。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让他登基将会导致明朝大乱。朱棣对此显然心知肚明,因此选择朱高炽成为储君,以确保明朝的稳定。
在朱高炽的统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有条不紊。这与朱煦残暴无道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朱高炽的贤明治理。他的政绩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明朝江山的永固。
总的来说,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与朱棣有些许不和,但其贤明才干、仁爱之德让百官拥戴,朱棣也明白他才是可以确保明朝安宁的人选。相比之下,朱煦的残暴与野心使得他成为不适宜登基的人选。这段历史揭示了在权谋之间,贤明善治的人选更受人欢迎,更有望稳固国家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