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逝者身后往往会得到后人的评价。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周朝,为两位先王树立丰碑,一个以德高为“文”,一个以武功卓著为“武”,如周文王和周武王。这种评价被称为“谥号”,是对统治者一生功绩的总结。不过,这些谥号有好有坏,如贤、仁和哀、殇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雄才伟略,因此后代从他开始都用秦始皇、秦二世等称呼,但可惜朝代并未长久。汉朝建立后,尊重周礼古制,恢复了谥号制度,但与古代略有差异。汉代以孝道为重,追封先王时多倾向给予好的谥号。相较之下,西汉诸侯王中有恶谥者较多,如淮南王刘长,被追奉厉王。唐朝则更倾向于称赞,给予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诸如李世民的“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谥号的长度渐长,难以记忆,于是古人创造了庙号。庙号是在太庙祭祀先祖时的称呼,不是每位皇帝都能有。随着时间推移,制度标准逐渐宽松,即便谥号不好,后人也通常会赐予庙号。庙号分为称祖和称宗两种,前者多赋予有开国之功者,如唐高祖李渊,而后者则表彰对朝代建立和巩固有不世之功者,如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被称为清世祖。总之,这些号号名名都是对王朝建立和维系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