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破绵竹,兵临成都,汉后主刘禅惊慌失措。尽管都城还有数万部队可以调动,但刘禅“力排众议”,选择了投降。邓艾可谓是“兵不血刃”便抢了钟会的头功,延续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在经历了两代皇帝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虽然皇帝已经放弃了抵抗,但朝中依旧有忠义之士图谋恢复,代表人物便是大将军姜维。当时他正吞兵沓中,防备钟会大军,在悉知后方有变,国已不存后,姜维选择“投降”钟会,撺掇钟会在蜀中自立为王。钟会果然听从了姜维的建议,先诬陷邓艾谋反,将其押往许昌,之后派人追上囚车杀掉了邓艾。但这一天大的阴谋最终败露,钟会被乱兵所杀,姜维也在动乱中身死。
姜维利用魏军内乱而恢复汉室的计划彻底破产后,蜀汉满朝文武再无一人奋起反抗,君臣一行人被押送回魏国首都,成为亡国君臣。蜀汉后主刘禅为了自保,在司马昭面前上演了一场“乐不思蜀”的好戏,顺利逃过了杀身之祸,后半生被当作“金丝笼中的鸟”供养起来,得以善终。
根据《三国志》记载,姜维本身并非蜀汉本土人,而是在诸葛亮北伐途中被俘投才投降蜀汉。曹魏对他而言,应当属于“祖国”,如此便十分令人费解。既然自己的“祖国”曹魏消灭了俘虏自己的蜀汉,作为“曹魏子民”的姜维,为何在最后关头选择为蜀汉尽忠,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呢?
实际上,姜维很可能从小就“心存汉室”,给曹魏打工那是迫不得已。姜伯约是甘肃天水人,天水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市。曹操在“挟天子”之初便将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昌定为都城,扫清袁绍后,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又将邺城作为政治中心。因此,曹操一生之中的重点经营范围都是在东边,对于地处陇右的天水,曹操一方面征服得较晚,也没有专门用心经营这一区域,所以当地对曹操并不怎么感冒。曹丕篡位后,陇右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曹魏的地盘,但当地人对曹魏的归属感却相当之弱。曹魏建立时,姜维已经年满十八,对古人而言,这个年龄段早已属成年,价值观也已定型。姜维的父亲是郡功曹,在其年幼时便“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是妥妥的大汉卫士。姜维本人自幼学习郑玄的学问,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懂得忠君爱国的道理。家庭出身加上后天的教育,双重因素的影响小,姜维虽然在曹魏当官,但他在精神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汉朝遗民”。
当汉献帝“禅让”后,大汉王朝的“法统”便转移到了蜀中。所以,当诸葛亮北伐的大军抵达天水时,天水太守便怀疑姜维有异心,《三国志》载: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当时姜维跟着太守巡视,太守在感到姜维的“异心”后立刻甩掉了姜维,独自逃亡上邽。姜维等人追到上邽城下,太守不让他们入城,同时可能也通知了冀县姜维可能叛变,于是在姜维返回冀县后,该县的守军也将其拒之门外。姜维没办法,只能前往诸葛亮的军营中投降。
天水从处于魏蜀交兵的前线,因此曹魏所任命的太守必然不是寻常人物,不会无端对自己的部下提出质疑。综合前文分析,很有可能姜维在当地素来以“忠于汉室”而闻名,诸葛亮大军到后,太守因此起了疑心,为了以防万一所以逼走姜维。如此便能解释得通。可见,姜维内心真正忠于的是汉朝而非魏朝,所以他甘愿为兴复汉室的大业献出生命。
诸葛亮的栽培也是姜维舍生取义的重要原因。刘备入蜀后,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实际上是愈发激化。刘璋治理蜀中时,蜀中本地的士人地位便低于刘璋的亲信东州士人,而刘备取代刘璋后东州士人的地位降到了第二等,荆州集团成为益州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本土士人的地位则降到了第三位,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诸葛亮执政后,严格遵循唯才是举的标准,不论出身,但凡有才能且愿意为蜀汉效力,一律提拔,因此得到了蜀中各方的一致爱戴。姜维在曹魏虽然只是个小小的郡中郎,但诸葛亮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而歧视,反而在其投降后予以重用,直接分为“当阳亭侯”,当时姜维只有二十七岁而已。诸葛亮曾对蒋琬等人如此评价姜维: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同时,还将姜维与季常作对比,称“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季常,即马谡的兄长马良。马谡一家兄弟五人,因为字中皆带“常”,因此被称为“马氏无常”。当时荆州士人圈子中有这么一句话“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即马良。可见马良的能力是多么出众,但在诸葛亮看来,姜维的才略还在马良之上。不久之后,姜维便被提拔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武侯,是姜维真正的伯乐。他对“降将”姜维器重如此,姜维除非是铁石心肠,否则绝不可能不对诸葛亮心存感激。
诸葛亮一生的心愿便是“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并为北伐大业鞠躬尽瘁。姜维作为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人才,以诸葛亮的继承者自居,诸葛亮的遗志便是他的奋斗目标,为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姜维定然会不惜一切来为汉室尽忠。
就这样,曹魏“降将”姜维姜伯约,成为了蜀汉将军最后的牌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