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中国古代史》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素有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的佳话。要论四大美女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莫过于昭君了,昭君出塞其实是汉朝与匈奴和平外交的一种主要政治手段——“和亲”。有人否定“和亲”,认为这体现了统治者的无能,国家的软弱,下下策才会献出女人作为和平的交易。有人肯定“和亲”,男女平等,男性可为国家的和平流血流汗,女性也可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安定贡献一己之力。
无论和亲是与非,昭君出塞对于历史的作用是正面的,王昭君为匈奴带去了“新鲜的血液”,传播中原文化,传递和平的诉求和愿景,最终匈奴和汉朝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所以,不管对于匈奴也好,对于汉朝也罢,昭君出塞和亲对双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么,为何汉朝在政治外交上“和亲”成功的事例不在少数,后来的宋朝为何却不效仿和学习以至于落得个后世“弱宋”的评价呢?主要原因既在于汉代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也在于宋朝当朝的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利于“和亲”。
一方面,汉朝之所以在“和亲”这件事上屡试不爽,主要是因为汉朝不管是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比周边的少数民族各国强大得多。如果各国不自量力选择了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结局往往会落得“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另外,可以通过和亲学习汉朝的文化、科技等先进的地方,何乐而不为。
当然,如果双方交战,胜算大的是汉民族,但是战争自古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汉朝再强大,军事实力再悬殊,谁也无法保证最后汉军可以毫发无损,而且如果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组团”来打仗,其实汉朝是不存在什么优势的。
一开始,统治者对和亲其实是有犹豫的,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嫁到这么远的地方,可能这辈子再见的机会也少了。后来,汉朝的和亲就主要都是“别人家”的女儿,如此一来,解决了皇帝的忧虑。那么,宋朝为何“和亲”这一措施难以行得通呢?
这里面的原因包括了血亲政治不断减弱的趋势影响,也因为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已经和汉朝不一样,这些小国家军事力量强,不屑于和亲来解决战争问题。另外,汉朝的“开放”政策已经打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需靠和亲来互相学习文化。于是,后来明朝朱棣下令不再和亲,之后历朝代再也没有和亲之说了。